新聞中的公民與社會/北市5月買賣移轉棟數 月減幅18.4%

一、時事掃描:

5月買賣移轉棟數北市創22年以來新低業者曝3原因

六都今年5月的買賣移轉棟數揭曉,台北僅1732棟,月減幅度高達18.4%,為2003年以來5月單月新低。台灣房屋集團趨勢中心執行長張旭嵐指出,全台受股市震盪、關稅戰與放款緊縮等多重影響,使得購屋信心受挫,買盤轉趨觀望,特別是資產族比例較高的台北市。【2025/6/2聯合報】

二、命題趨勢:

GDP僅計算在一定時期內所生產最終財貨和服務的市場價值,不包含財產轉移(中古屋買賣)、地下經濟、無償家務活動等。新屋與中古屋在GDP計算方式不同,新屋買賣計入GDP支出面的投資,中古屋轉售不計入GDP,不動產中介費用計入GDP。本新聞的命題焦點:六都房屋移轉棟數的地區差異、新建案交屋與GDP、中古屋轉售不計入GDP、購屋信心下滑、買盤觀望對市場的影響等。

三、牛刀小試:

2025年5月,六都住宅買賣移轉棟數出爐,共計17,196棟,年減36.1%。新北市移轉棟數卻月增26.6%,主要因素是土城區的大型新建案有近千戶完成交屋。台中市北屯區、太平區交屋回穩,沙鹿區、梧棲區正值交屋高峰,使月增5.7%。台北市則創2003年以來5月新低。房仲專家指出,近期美國關稅戰、股市震盪、放款緊縮等因素削弱購屋信心,買氣趨於觀望。從GDP支出面的觀點來看,以下哪一種房屋買賣會被納入我國2025年的GDP?(多選)

(A)土城區新建案完工交屋,5月完成近千戶首次買賣移轉

(B)台北市某預售大樓於2020年售罄,2025年5月完工交屋

(C)社會新鮮人因持有的頭期款不足,選擇購買台南的預售屋

(D)投資客為房市套利操作,向台中市民購買其所持有的中古屋

(E)甲於2025年出售其3年前購買的沙鹿區舊公寓,給他人作為住家

答案:AB

解析:(A)新建住宅完工後首次交屋,屬當期新增產出,為住宅投資項目,計入GDP支出面的投資。(B)雖為預售案,但於2025年完工交屋,因此該年為實際產出時間點,計入2025年GDP。(C)預售屋在完工並交屋時,才計入GDP。(D)中古屋短期套利,屬於財產轉移,並非新產出,不列入GDP。(E)二手屋因非2025年產出之產品,轉手交易屬財產轉移,不計入GDP,但是房仲的中介服務計入GDP。

四、歷屆試題:

某國外藝文團體收取高價酬勞(甲)來台演出,不僅帶動國內購票風潮,更吸引國外粉絲來台追星與觀光(乙),黃牛票也因此大賣(丙),連該團體帶來給觀眾的紀念品,也發送一空(丁)。上述四項事件何者最可能直接增加當年度台灣的GDP?(2025學測)

(A)甲(B)乙(C)丙(D)丁

答案:B

預售屋 關稅 土城 GDP

延伸閱讀

北市南機場食物銀行疑震出超大裂縫 結構未受損虛驚一場

桃園營造公司10建案停擺 3件在北市未逾施工期限

花東規模6.4強震北市也遭殃 南機場食物銀行梁柱震出裂縫

打牛奶針害女陷昏迷 北市衛局罰醫師25萬再送醫懲會

相關新聞

高職生就是矮人一截?從高職汽車科到北科大碩士 高偉哲用行動翻轉技職刻板印象

針對社會上普遍對高職「升學路窄」的刻板印象,高偉哲認為,關鍵在於是否了解自己的志向與目標。他提醒,填高職志願時,最好先了解統測的專業科目考什麼,「了解自己未來要學的是什麼,確定是不是真的對那個領域有興趣。」

作家丘美珍:一起共度的時光 會在孩子心中累積成「被愛的記憶」

北一女、政大新聞系畢業的丘美珍,30多歲就當上了總編輯,職涯一片光明,但她卻在42歲時「裸辭」,回家陪三個小孩,等到孩子都大了以後,才重新開始找工作,啟動人生下半場。

科學人/顛覆認知!側面著地的蛋比較不會破

過去有研究懷疑,雞蛋殼的結構,能夠承受自身重量100倍的重量。麻省理工學院(MIT)土木與環境工程學教授其研究團隊進行了180顆蛋的實驗,讓雞蛋以三種方式落下:尖端朝下、鈍端朝下、側面落地。實驗結果顯

科學人/細菌也懂「策略性撤退」?科學家揭密「黑死病菌越傳越弱」關鍵

提起黑死病(Black Death),可別以為它只是歷史課本裡的遙遠故事,就如同這幾年才經歷的COVID-19(新冠肺炎)一樣,全球性的傳染病大流行總是以猝不及防的姿態降臨,值得我們高度警惕、深入了解

科學人/詩現江豚生命史--科學與人文零距離

因為個人的研究專業,我向來對基因和神經細胞的科學進展特別感興趣,這個月讀到不少好論文,但要說讓人眼睛為之一亮的,當屬《當代生物學》的封面故事。那是一張畫工細緻、鮮豔亮麗,非常吸睛的中國水墨畫。黃褐色的

寫作教室/情緒之後有什麼啟發?從〈岳陽樓記〉、〈赤壁賦〉看見轉念的力量

作文動人的關鍵,往往不在於事件的大小,而在於「心理的轉折」:從低谷到理解,從情緒到觀點。這種轉念的力量,正是好文章的靈魂...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