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來澎湖玩遭店家挑釁?韓女團成員直呼「我想回家」 縣長說話了

破零!罷綠委李坤城「突襲送件」 領銜人:二階連署份數一定夠

佛教基金會變助選團? 林岱樺競選團隊薪資來自信徒奉獻

科學人/別以為有動就好!研究指「久坐恐讓大腦萎縮」 運動也無法救

圖/ChatGPT生成
圖/ChatGPT生成

你每天早上跑步、晚上舉重,覺得自己身心健康、無懈可擊。但中間那段時間呢?你是不是坐著滑手機、開會、追劇,一坐就是好幾個小時?別以為運動,可以把這些時間造成的危害「一筆勾銷」。科學家最近狠狠打破了這個美麗誤會。

根據《阿茲海默症與老年失智症:阿茲海默症協會期刊》(Alzheimer's & Dementia: The Jouranl of the Alzheimer's Association )2025年5月刊登的一項研究,美國范德比爾特大學、匹茲堡大學與南韓首爾國立大學組成的研究團隊發現,久坐可能讓你的大腦萎縮,而且就算有運動也無法補救。

七年追蹤、404人實測

這項研究召募了404位50歲以上的成年人,平均年齡達71歲。他們在研究初期都沒有失智症,並在七年中持續接受大腦掃描與認知測驗,也有穿戴式裝置完整記錄他們的活動與久坐時間。

結果令人坐立難安,即使87%的受試者都達成每星期150分鐘的中度運動標準。整體而言,受試者坐得越久,認知功能越差,大腦萎縮越明顯,尤其是與記憶功能密切相關的海馬迴,變薄速度更快。其中一項最驚人的發現是:一天平均坐13小時的受試者大腦,萎縮速度比預期還快!

風險者的後果更嚴重

如果受試者帶有阿茲海默症的高風險基因APOE-ε4,在這項研究中展現出更明顯的腦區萎縮,特別是額葉與頂葉這類負責決策、記憶與語言的區域。

研究團隊推測,久坐可能讓大腦的血流變慢,減少氧氣與養份的輸送,導致神經細胞逐漸退化。此外,久坐還可能引發慢性發炎,釋出危害大腦的化學物質,對有遺傳風險的人更是雪上加霜。

這項研究提醒我們,減少久坐時間,對維護大腦健康格外重要,尤其是對那些有遺傳風險的人。每天時常起身走動,比單次長時間運動更有保護效果。

所以從現在開始,站起來伸個懶腰,打電話時走一走、開會時用站立桌,這些「微運動」不只對身體好,還可能讓你的腦袋保持健康。

參考資料

Increased sedentary behavior is associated with neurodegeneration and worse cognition in older adults over a 7-year period despite high levels of physical activity. Marissa A. Gogniat et al., in Alzheimer's & Dementia; May 13, 2025.

(本文出自2025.06.5《科學人》網站,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風險 運動 科學人雜誌 失智症 久坐

相關新聞

高職生就是矮人一截?從高職汽車科到北科大碩士 高偉哲用行動翻轉技職刻板印象

針對社會上普遍對高職「升學路窄」的刻板印象,高偉哲認為,關鍵在於是否了解自己的志向與目標。他提醒,填高職志願時,最好先了解統測的專業科目考什麼,「了解自己未來要學的是什麼,確定是不是真的對那個領域有興趣。」

作家丘美珍:一起共度的時光 會在孩子心中累積成「被愛的記憶」

北一女、政大新聞系畢業的丘美珍,30多歲就當上了總編輯,職涯一片光明,但她卻在42歲時「裸辭」,回家陪三個小孩,等到孩子都大了以後,才重新開始找工作,啟動人生下半場。

科學人/顛覆認知!側面著地的蛋比較不會破

過去有研究懷疑,雞蛋殼的結構,能夠承受自身重量100倍的重量。麻省理工學院(MIT)土木與環境工程學教授其研究團隊進行了180顆蛋的實驗,讓雞蛋以三種方式落下:尖端朝下、鈍端朝下、側面落地。實驗結果顯

科學人/細菌也懂「策略性撤退」?科學家揭密「黑死病菌越傳越弱」關鍵

提起黑死病(Black Death),可別以為它只是歷史課本裡的遙遠故事,就如同這幾年才經歷的COVID-19(新冠肺炎)一樣,全球性的傳染病大流行總是以猝不及防的姿態降臨,值得我們高度警惕、深入了解

科學人/意外發現的抗精神病藥物

長久以來,由於對精神疾病不夠了解,精神病患一直蒙受不人道的治療方式。古時用鞭打、灌水等驅魔手段自不待言。即使到了20世紀醫學大幅進步,各種療法卻仍宛如酷刑,例如發燒療法、電擊治療、用胰島素誘發休克的昏

科學人/詩現江豚生命史--科學與人文零距離

因為個人的研究專業,我向來對基因和神經細胞的科學進展特別感興趣,這個月讀到不少好論文,但要說讓人眼睛為之一亮的,當屬《當代生物學》的封面故事。那是一張畫工細緻、鮮豔亮麗,非常吸睛的中國水墨畫。黃褐色的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