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基隆死亡連署案起訴 吳國勝、張淵翔等在押4人今晚交保

開場15分鐘就哭了!江蕙揭開病房內幕 萬人不捨示愛

新聞中的公民與社會/供不應求!從都市車位漲價看供給需求

示意圖/Ingimage
示意圖/Ingimage

一、時事掃描

北市車位均價漲破200萬

內政部實價登錄資料顯示,2024年六都「車位」交易中,以台北市平均每個車位201.8萬元最貴,最便宜是台南市93.6萬元,相當買台北市一個車位、可買兩個台南市車位還有剩。台灣房屋集團趨勢中心執行長張旭嵐表示,台灣早年開發公寓、華廈時,車位規劃不足,尤其是都會區市中心,以致停車位供不應求,隨著人口增加,車位供給更是不足;近年建商新推案積極利用剩餘容積增設停車位,舒緩供給,讓新社區高價車位交易增加,也帶動車位上漲幅度。【2025/4/16經濟日報】

二、命題趨勢

民眾在購屋時,房屋與車位成為互補品,缺一不可。在都會區若無自備車位,開車回家時,恐陷入無限輪迴的繞圈找停車位之困境。隨著供給增加幅度不及需求增加,停車位出現稀少性與供需失衡,價格甚至超越車價,並成為市場常態。此新聞的關鍵詞:內政部實價登錄、供需同時右移、供不應求之供需失衡、停車位之稀少性、停車位之產權與買賣等。

三、牛刀小試

我國早期住宅,如公寓、大樓大多未規畫足夠的停車位,隨著都市化、人口增加、汽車增加,讓市區停車位產生稀少性、短缺。近年新推建案利用剩餘容積來增設停車位,帶動停車位之價格飆漲。根據內政部實價登錄顯示,2024年六都的台北市平均每個停車位201.8萬元,為全國最高,這價格在台南市則可以買到2個停車位;台中市近5年的停車位漲幅49.1%,是六都中增幅最高。根據上述資料,最近五年我國六都停車位市場變化,下列哪一張供需圖最能正確反映此現象?

答案:D

解析:供給線S因新建案增加停車位,而右移為S1;需求線D因人口與汽車增加,而右移為D1,由於停車位市場仍出現供不應求,因此可判斷S右移幅度小於D右移幅度,產生均衡價格提高、均衡數量增加,符合(D)的供需圖。

四、歷屆試題

小宜在書上讀到一段資料:「17世紀以後,咖啡風行歐洲,帶動咖啡消費風氣,使之成為大眾化飲料,歐洲各國其後也開始在殖民地大量種植咖啡。」依據此段歷史敘述,小宜推斷當時的咖啡市場價格應該會下跌。依市場分析,其推論之依據應為下列何者?(2024學測)

(A)咖啡已經成為大眾化飲品,消費市場便容易發生短缺

(B)咖啡消費需求增加,但殖民地大量種植供給增加更大

(C)歐洲各國在殖民地種植咖啡後,同步刺激了消費成長

(D)政府預期咖啡價格將有大波動,採取了價格管制政策

答案:B

車位 北市 內政部

相關新聞

高職生就是矮人一截?從高職汽車科到北科大碩士 高偉哲用行動翻轉技職刻板印象

針對社會上普遍對高職「升學路窄」的刻板印象,高偉哲認為,關鍵在於是否了解自己的志向與目標。他提醒,填高職志願時,最好先了解統測的專業科目考什麼,「了解自己未來要學的是什麼,確定是不是真的對那個領域有興趣。」

作家丘美珍:一起共度的時光 會在孩子心中累積成「被愛的記憶」

北一女、政大新聞系畢業的丘美珍,30多歲就當上了總編輯,職涯一片光明,但她卻在42歲時「裸辭」,回家陪三個小孩,等到孩子都大了以後,才重新開始找工作,啟動人生下半場。

賽娜小姐:父母不用教出更好的孩子 而是讓他看見真實的你

賽娜的6歲兒子今年第一次用注音寫母親節卡片送給她,裡面寫道:「最喜歡和媽媽一起煮菜」。有在關注賽娜的IG的人,經常可以看到 Lowry 煮菜的身影,從清洗到料理一手包辦,也會跟妹妹Mia一起榨蔬果汁、蒸饅頭當早餐。很多人都很驚訝,怎麼辦到的?

是律師也是台語歌王》蘇明淵:不管女兒做什麼都支持

處理家事案件多年,讓蘇明淵對婚姻與家庭有更深刻的體悟,更懂得珍惜。個性內斂的他不擅於表達情感,那些對家人說不出口的話,他選擇用音樂傾訴,將深藏心底的情感寫進歌裡。

【贈書活動】大暑流金!見古人在盛夏悟得內心澄澈——投票抽節氣療癒新書

大暑是夏季的最後一個節氣,象徵一年中陽氣最盛,也最炎熱的時節。古代《曆書》記載:「斗指丙為大暑,斯時天氣甚烈於小暑,故名曰大暑。」這意味著大暑緊隨小暑之後…

科學人/提前逾20分鐘警告「大地震要來了」!日本科學家找到預警新線索

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引發了高達40公尺的海嘯,重創福島地區,造成近2萬人罹難,當時震央位於「日本海溝」隱沒帶。然而日本的另一條「南海海槽」隱沒帶,是全球最強烈的地震與海嘯來源,在過去75年,「南海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