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人/淨零關鍵策略!台灣如何實現「碳捕集」?規模化還有3挑戰

碳排資源化:台灣中油在高雄的大林煉油廠設立了碳捕集再利用系統,可把煙囪排放出的二氧化碳經化學反應轉化為甲醇。圖/台灣中油
碳排資源化:台灣中油在高雄的大林煉油廠設立了碳捕集再利用系統,可把煙囪排放出的二氧化碳經化學反應轉化為甲醇。圖/台灣中油

全球暖化與極端氣候的危害日益加劇,國際社會紛紛制定碳減排目標,以達成2050年淨零排放的願景。台灣在2022年公佈的「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中,把碳捕集、利用及封存(CCUS)列為12項關鍵策略之一,是能源、石化及製造業減碳的關鍵技術。

碳捕集對石化業來說並非新鮮事,最早石化業者在天然氣開採過程中就使用液態胺類(liquid amine)做為吸收劑,吸收二氧化碳(CO2)做為工業原料來販售,目前的塑膠產業鏈的乙二醇廠中也運用了此類技術。

以液態胺類為主的化學吸收法捕集效率雖高,但要分離吸收劑上的CO2這道稱為脫附的過程極為耗能。為克服這些挑戰,工業研究院材料與化工研究所(以下簡稱材化所)經理劉彥君表示,材化所參考國際業界實務經驗,以二級胺與三級胺取代傳統的一級胺吸收劑,並透過化學改質調整其官能基結構,在降低脫附所需能耗的同時,捕集率仍可達90%。台灣中油煉製研究所所長蔡銘璋將此改良比喻為「難分難捨的情侶變成有點黏又不太黏的夥伴」。

此外,熱交換的改良也扮演重要角色。例如在吸收塔取出一部份已吸收CO2的液態胺,經冷卻降溫後,再送回吸收塔繼續吸收CO2,提升整體吸收效率。台灣中油則從節能著手,盤點煉油廠的廢熱規劃做為脫附的能源。

除了減少CO2排放外,CCUS 技術還可以把CO2轉化為再利用的資源。例如材化所與奇美實業合作研發的再利用技術,能把CO2轉化為二烷基碳酸酯類(DRC),再轉化為製造塑膠的原料,能降低製造過程中約17%的碳排量;台灣中油則把捕集下來的CO2轉化為甲醇,用於化工原料或綠色燃料。

若再利用無法完全轉化捕集的碳量,碳封存也是一種可行途徑。這項技術源自於油氣生產技術中的「激勵採油法」(EOR),透過灌入不同氣體進入油井中,逼出地層中的油氣以提高開採量,而挪威自1996年開始嘗試把捕集的CO2灌入過去的油氣生產田中進行碳封存。

台灣也有類似經驗。位於苗栗鐵砧山的天然氣井,曾是台灣天然氣的重要產地,後來因產量減少而停止開採。隨著能源政策轉向進口液化天然氣,儲存需求增加,台灣中油把液化天然氣注入天然氣井中,於是鐵砧山變成天然氣儲存窖。

台灣中油探採事業部執行長湯守立表示,自1965年正式開採至今,台灣中油已高度掌握鐵砧山的地質結構,目前正評估在該區另開一口井,利用地質結構的砂岩層孔隙與頁岩層阻隔性,把壓縮後的CO2以超臨界流體形式儲存於地下,做為碳封存基地。

然而,要把這些碳捕集相關技術規模化,會面臨三大挑戰,首先是碳源分散性,大多數工業煙囪設置分散,若要為每座煙囪建造捕集設備,將需要額外土地,而各碳源的濃度差異也影響能採用的碳捕集技術;其次是去化途徑,目前多數的再利用技術仍發展中,封存也待驗證;最後則是經濟效益,近年投入CCUS試驗的企業,多數是停留在概念驗證,現階段雖有不錯的成果,未來仍需面對建置和運作成本高昂的現實情況。

蔡銘璋指出,以目前美國的商用碳捕集技術為例,每捕集一公噸CO2的成本約需新台幣2000元,高於台灣即將課徵每公噸300元的碳費。企業若僅從短期經濟效益考量,可能選擇繳納碳費而非投資CCUS。湯守立則表示,儘管挑戰重重,此領域的技術正迅速發展,隨著技術進步與規模化,碳捕集成本預計將持續下降,CCUS有機會成為更具吸引力的選項。

CCUS技術為碳密集產業提供了可持續發展的途徑。期望在不遠的將來,我們能打造一個人工固碳循環,進入淨零排放的新時代。

(本文出自2024.12.01《科學人》網站,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科學人雜誌 減碳 淨零 暖化

延伸閱讀

局勢惡化!俄軍距烏東重鎮僅3公里 烏總司令認戰鬥「異常艱難」

東方鍋爐 天然氣摻氨試燒成功

大增氣時代 專家:天然氣減緩暖化是氣候騙局

中俄東線天然氣管貫通 4億人受惠

相關新聞

高職生就是矮人一截?從高職汽車科到北科大碩士 高偉哲用行動翻轉技職刻板印象

針對社會上普遍對高職「升學路窄」的刻板印象,高偉哲認為,關鍵在於是否了解自己的志向與目標。他提醒,填高職志願時,最好先了解統測的專業科目考什麼,「了解自己未來要學的是什麼,確定是不是真的對那個領域有興趣。」

作家丘美珍:一起共度的時光 會在孩子心中累積成「被愛的記憶」

北一女、政大新聞系畢業的丘美珍,30多歲就當上了總編輯,職涯一片光明,但她卻在42歲時「裸辭」,回家陪三個小孩,等到孩子都大了以後,才重新開始找工作,啟動人生下半場。

念建中科學班到台大醫學系 洪偉哲:科學班教會我最多的事

學習從來不是一條輕鬆的道路,也沒有捷徑可言,即使是最聰明的人,也需要付出努力和時間,才可能脫穎而出。進入建中科學班,洪偉哲經歷一場「震撼教育」,世界上比你強的人太多了,深刻感受到自己有很多不足,有很大的成長空間。

從成績倒數到考上北醫牙醫系》余品萱學習逆襲的關鍵:相信自己值得更好的結果

余品萱高中時課業幾乎是放棄的狀態,成績倒數。選擇重考的她,以醫學系和牙醫系為目標,不惜重考兩年,因為相信自己值得更好的結果,並願意為此努力,最終成功考上北醫牙醫系。

家常料理食譜作家「林姓主婦」:家庭主婦不可怕 怕的是忘記「妳」是誰

知名家常料理食譜作家「林姓主婦」曾為陪伴孩子成長,從職場轉戰全職媽媽。歷經10年的身心靈磨練、前空巢期,和中年危機,在找回自己的路上,她從徬徨到自信,勇敢跨出舒適圈。

IG網紅瑪姬老師:即便做自己 也能成為孩子心中的好媽媽

成為母親之後,辛苦照料家人,但,你照顧自己了嗎? 今年56歲、在Instagram上擁有逾32萬粉絲的「瑪姬老師」,年輕時就意識到,自己不適合當家庭主婦。她用行動證明,即便做自己,也能成為孩子心中的好媽媽。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