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讀周報/坐馬桶滑手機罹痔瘡風險增!專家分享如何改善排便

示意圖。圖/Ingimage
示意圖。圖/Ingimage

文/陳韻涵輯

新聞故事:11月19日是「世界廁所日」(World Toilet Day),許多人習慣把手機帶進洗手間,原本上廁所只要3分鐘,卻變成坐在馬桶上滑手機15分鐘。專家對此提出警告,長時間坐在馬桶上不僅會有損健康,且會增加罹患痔瘡的風險,或使骨盆底肌肉的肌力衰退。

美國德州大學西南醫學中心外科部專精直腸的助理教授賴薛(Lai Xue)說:「當病患向我訴說病情時,我發現他們花很多時間上廁所。紐約長島石溪醫學中心助理教授、發炎性腸道疾病研究中心主任法拉‧蒙祖爾(Farah Monzur)則表示,人們每次上廁所的平均時間應該要在5到10分鐘之間。

賴薛指出,地心引力讓我們平穩站立,相同的引力也迫使人體要努力將血液送回心臟,但橢圓形的馬桶座會壓縮臀部,使直腸的位置變得比平常坐著時更低,隨著重力影響,增加的壓力就會影響血液循環。

賴薛說:「血液流動變成單行道,血液回不去心臟」,讓肛門和直腸周圍的血管擴張、充血,增加罹患痔瘡的風險。此外,坐在馬桶上滑手機往往會忘記時間流逝,但人們不自覺的出力排便,持續出力加壓導致痔瘡。

賴薛說:「我們看到愈來愈多的人在廁所消磨時間,這對直腸、肛門和骨盆底肌肉非常不健康。」蒙祖爾表示,除骨盆底肌肉肌力衰退、過度出力外,久坐馬桶也會增加直腸脫垂的風險。直腸脫垂是指直腸內層或腸壁都變得萎縮下垂,甚至脫出肛門外。

骨盆底肌肉是另一種因長時間坐廁而變弱的肌肉,賴薛解釋,骨盆底肌肉是人體排便的重要門戶,骨盆底肌肉與其他部位合作,確保糞便順利排出,而長時間久坐累積的壓力會讓骨盆底肌肉受損。

除了不要在馬桶上坐太久之外,美國國家醫學院建議,成人每天要喝水2.7公升到3.7公升。美國農業部指出,成人膳食纖維建議攝取量為每1000大卡的食物需含有14公克的以上膳食纖維。賴薛表示,膳食纖維和水分可軟化糞便,使其容易排出。

世界廁所日2001年由世界廁所組織創立,旨在提升公眾重視廁所和公共衛生。聯合國2013年將世界廁所日定為國際紀念日,強調改善全球衛生條件對健康、尊嚴和環境的重要性。

好讀VIP家用自學服務:好讀周報每周二搭配本篇文章,推出名師解析影片,結合生活情境閱讀測驗,提升閱讀素養力!怎麼看到影片?goodread.u-writing.com

好讀周報 廁所 馬桶

延伸閱讀

台中噁男廁所架手機臉盆當掩護 鏡頭對準馬桶拍女同事

驚!87歲周遊大陸旅遊重摔流血 李朝永緊急送愛妻入院

嘉市未婚女子浴室尖叫 母驚見女兒馬桶上產下女嬰送醫不治

上廁所前用衛生紙擦馬桶較乾淨?衛浴業者搖頭說「有反效果」

相關新聞

宋怡慧/小寒已至…冷氣團讓你濕冷難耐? 看古人寒冬中綻放傲骨神采

在二十四節氣的更迭中,小寒猶如一位無聲的離人騷客,為嚴冬譜寫著最動人的篇章。天地間寒意漸次濃烈...

閱讀數學/小學課本常見字排行榜(上)

在學校各個科目中,除了數學,國語也非常重要。中低年級時要多認識生字,才能閱讀、推開知識的大門。

用戶外昆蟲課讓孩子放下3C,勇於自我突破;蚊子老師廖姿雯:「我也在過自己想要的童年!」

從事昆蟲教學引導10餘年的「蚊子老師」廖姿雯說:「其實大自然很好玩,現在的孩子很少有機會在大自然裡面玩,我會試著推他們一把,幫孩子打開思路之後,甚至有很多遊戲是他們教我玩的!」

從魯蛇變身英文名師 鄭錫懋靠著一關鍵成功逆轉人生

鄭錫懋自嘲年輕時是個「魯蛇」。大學聯考英文只有20分,大學企管系的大一英文被當了3年,微積分修到第7次,遇到好心老師才終於及格;如今,不僅出版英文學習書,還成為大企業指定的英文名師。

鄉下囡仔變身學霸》台灣半導體業推手史欽泰:童年這些事 影響我一生

史欽泰是台灣半導體業的推手,曾協助台積電、聯電等公司的設立。很少人知道,他其實出身南部鄉下,是在甘蔗田中長大的,因為很會讀書,才有機會「來台大、去美國」,而史欽泰的童年雖然窮困,卻帶給他一生的養分。

作家李夏苹:我希望孩子相信自己是被愛的 勇敢做自己

中文系畢業後,李夏苹做過殯葬業、賣過虛擬寶物,最後迫於生計,咬牙考上公職。身為基層公務員、又生養了三個男孩,她的文學夢卻沒被現實磨損,最近出版了第三本書,「我給孩子很多的愛,也不怕在他們面前暴露我的脆弱與失敗,因為我希望,他們學會與挫折相處,勇敢做自己。」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