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表看時事/2070年剩1500萬人 台灣「生不如死」現象加速…圖解老青幼人口消長

國發會昨發布最新版人口推估報告,預估少子、高齡化現象將更明顯,勞動力高齡化問題也會更嚴重。記者許正宏/攝影
國發會昨發布最新版人口推估報告,預估少子、高齡化現象將更明顯,勞動力高齡化問題也會更嚴重。記者許正宏/攝影

國發會委員會議昨通過最新二○二四至二○七○年人口推估結果,由於生育率較上次推估更低,且老化程度再加速,預估少子、高齡化現象更明顯,出生人口少於死亡人口的「生不如死」現象加速,預估總人口數在十六年後、二○四○年只剩二一六三萬人、減少一七七萬人,二○四九年將不到兩千萬人,二○七○年總人口只剩一千五百萬人。

此次推估台灣進入超高齡社會時間維持二○二五年,人口紅利也維持二○二八年結束,與上次推估時程相同,但因國人老化程度加劇,我國人口年齡中位數到二○三三年達五十點四歲,屆時有一半國人年齡超過五十歲。工作年齡人口中,中高齡四十五至六十四歲占比在二○三七年超過五成,勞動力高齡化問題更嚴重。

國發會每兩年依據最新戶籍人口資料,更新不同生育情境下,估算我國未來約五十年人口結構的可能發展。

根據最新推估,假設未來每名婦女一生僅生育一名子女的中推估下,未來短期人口重要時點將維持前一版推估,也就是進入「超高齡社會」(六十五歲以上人口超過百分之廿)時間點維持二○二五年,另外預估我國十五至六十四歲工作年齡人口占總人口的比率將於二○二八年低於三分之二,人口紅利消失。

國發會坦言,長期少子高齡化現象更趨明顯,預估到二○四○年國人每年出生人數低於十萬人。到了二○二七年,十八歲大學入學年齡人口首次低於廿萬人。

國發會人力發展處處長謝佳宜說,未來總人口持續下降,總人口將由今年二三四○萬人,減少八四四萬人至二○七○年的一四九七萬人,其中零到十四歲幼年減少一七一萬人,十五至六十四歲青壯年人口減少九二○萬人,六十五歲以上老年人口則增加二四八萬人。

此外,國人老化程度加劇,六十五歲以上人口占比從今年的百分之十九點二在二○四○年超過三成,直到二○五○年接近四成,到二○七○年已達百分之四十六點五,屆時近半數國人都是老年人。影響所及,青壯年扶養老年人口負擔加劇,由目前三點六名青壯年人口扶養每一名老年人口,二○三○年二點七名養一老人,到二○七○年每一名即需扶養一名老人。

國發會表示,受長期少子化影響,我國高齡化速度較其他國家快,估二○四七年超越日本,二○七○年只低於南韓。

人口紅利2028年消失 製表/陳素玲
人口紅利2028年消失 製表/陳素玲

高齡化 老年人口 生育 少子化 圖表看時事 國發會

延伸閱讀

新聞分析/拿不出解方 勞動部淪統計處?

全球11億人處於嚴重貧窮中 聯合國報告曝「這類人」超過一半

智慧醫療基金達百億元 國發會助攻生技成兆元產業

毛孩經濟夯 爬蟲類寵物更受年輕女性青睞

相關新聞

高職生就是矮人一截?從高職汽車科到北科大碩士 高偉哲用行動翻轉技職刻板印象

針對社會上普遍對高職「升學路窄」的刻板印象,高偉哲認為,關鍵在於是否了解自己的志向與目標。他提醒,填高職志願時,最好先了解統測的專業科目考什麼,「了解自己未來要學的是什麼,確定是不是真的對那個領域有興趣。」

作家丘美珍:一起共度的時光 會在孩子心中累積成「被愛的記憶」

北一女、政大新聞系畢業的丘美珍,30多歲就當上了總編輯,職涯一片光明,但她卻在42歲時「裸辭」,回家陪三個小孩,等到孩子都大了以後,才重新開始找工作,啟動人生下半場。

念建中科學班到台大醫學系 洪偉哲:科學班教會我最多的事

學習從來不是一條輕鬆的道路,也沒有捷徑可言,即使是最聰明的人,也需要付出努力和時間,才可能脫穎而出。進入建中科學班,洪偉哲經歷一場「震撼教育」,世界上比你強的人太多了,深刻感受到自己有很多不足,有很大的成長空間。

從成績倒數到考上北醫牙醫系》余品萱學習逆襲的關鍵:相信自己值得更好的結果

余品萱高中時課業幾乎是放棄的狀態,成績倒數。選擇重考的她,以醫學系和牙醫系為目標,不惜重考兩年,因為相信自己值得更好的結果,並願意為此努力,最終成功考上北醫牙醫系。

家常料理食譜作家「林姓主婦」:家庭主婦不可怕 怕的是忘記「妳」是誰

知名家常料理食譜作家「林姓主婦」曾為陪伴孩子成長,從職場轉戰全職媽媽。歷經10年的身心靈磨練、前空巢期,和中年危機,在找回自己的路上,她從徬徨到自信,勇敢跨出舒適圈。

IG網紅瑪姬老師:即便做自己 也能成為孩子心中的好媽媽

成為母親之後,辛苦照料家人,但,你照顧自己了嗎? 今年56歲、在Instagram上擁有逾32萬粉絲的「瑪姬老師」,年輕時就意識到,自己不適合當家庭主婦。她用行動證明,即便做自己,也能成為孩子心中的好媽媽。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