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新聞
0:00 /
0:00
科學人/每年千起有感地震 由1999~2024年台灣地震分佈圖看東西部差異
由於台灣位在歐亞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交界處,且西部有多處活躍的斷層帶,因此地震次數頻繁。根據中央氣象署的統計,台灣每年至少發生上千起的有感地震。然而提到地震,許多人還是會回想起1999年發生的921大地震。
25年來,預測與監測地震的技術不斷進步。中央氣象署過去曾和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所共同開發「台灣地震與地球物理資料管理系統」(GDMS-2020),並於2020年底對外開放測試,該系統收錄自1991年1月1日以來所偵測到地震的相關數據,彙編為目錄。本文從地震目錄中收集自1999年9月21日到今年7月25日間,地震深度在0~300公里間(根據中央氣象署分類,地震的震源深度在0~30公里區間稱為極淺地震,30~70公里區間為淺層地震,70~300公里區間稱為中層地震)、芮氏規模5級以上的數據繪製成圖。
此圖以顏色的深淺來代表地震深度,顏色越深,表示地震深度越淺;而圓圈的大小代表芮氏地震規模,圓圈越大表示規模越大,釋放的能量越強。從這張圖可以看到,花東地區及外海的地震規模較大,且地震深度較深;而台灣中西部的地震多為淺層。不過1999年的921大地震,芮氏規模高達7.3,震源深度卻僅有8公里,屬於極淺層地震。也由於震源淺、規模大,因此那場地震造成了嚴重的災害,強烈的體感,更固化了我們的記憶。
(本文出自2024.08.30《科學人》網站,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共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