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G7峰會聚焦以色列、伊朗衝突 出席領袖盼與川普談關稅

深入台北條通調查…鑽政策漏洞 新南向助長外籍性產業

紐時賞析/從二戰、越戰到以色列戰爭 外交政策使道德確定性顯得荒謬

一名以色列士兵攀爬以色列與巴勒斯坦加薩走廊附近的金屬結構。(路透)
一名以色列士兵攀爬以色列與巴勒斯坦加薩走廊附近的金屬結構。(路透)

Moralism’s Limits in The Mideast

道德掛帥在中東的界限

Foreign policy can make a mockery of moral certitude. You’re trying to master a landscape of anarchy policed by violence, where ideological differences make American polarization look like genial neighborliness, where even a superpower’s ability to impose its will dissolves with distance, where any grand project requires alliances with tyranny and worse.

外交政策可以讓道德確定性顯得荒謬。你正在試圖掌握一片暴力管理的無政府景色,意識形態分歧的激烈程度讓美國的兩極化看上去就像敦親睦鄰,即使超級大國,強加其意志的能力也因距離而遞減,任何宏偉計畫都需跟暴君與更糟的人合作。

This seems clear when you consider the dilemmas of the past. It’s why the “good war” of World War II involved a partnership with a monster in Moscow and the subjection of half of Europe to totalitarian oppression. It’s why the “bad war” of Vietnam was only escaped at the cost of betraying the South Vietnamese and making a deal with yet another monster in Beijing.

當你考慮過去的困境,這似乎顯而易見。這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良善之戰」為什麼牽涉跟莫斯科的怪物合作,以及半個歐洲屈從極權主義的壓迫。這就是越南的「亂七八糟之戰」為什麼只能以背叛南越,並跟另一個怪物(北京)做交易為代價,才得以擺脫。

But in active controversies the tragic vision can seem like a cold way of looking at the world. Lean into it too hard, and you get accused of ignoring injustice or recapitulating the indifference that gave cover to past atrocities.

但是,在現行的爭議中,悲劇性觀點可能看起來像是一種冷眼觀察世界的方式。太傾向這種觀點,你會被控忽視不公正,或是再現掩護過去殘暴行為的漠不關心。

Sometimes those accusations have some bite. A “realist” foreign policy can slide from describing power to excusing depredations. It can underestimate the power of a righteous cause — as I underestimated, for instance, Ukraine’s capacity to defend itself in 2022.

有時候,這些指控有強烈的影響。「現實主義」的外交政策可以從描述權力淪陷到替掠奪開脫,它可能低估正義的力量。舉例來說,正如我低估了烏克蘭2022年的自我防衛能力。

But seeing statecraft as a tragic balancing of evils is still essential, especially amid the kind of moral fervor that attends a conflict like Israel’s war in the Gaza Strip. The alternative is a form of argument in which essential aspects of the world, being inconvenient to moral absolutism, simply disappear.

但是,視治國才能為一種悲劇性的邪惡平衡仍很重要,特別是在那種混雜了道德狂熱的衝突,像是以色列的加薩走廊之戰。另一個選擇是一種論證形式,在其中與道德絕對主義不符的世界的重要層面完全消失。

Then a similar point applies to supporters of the Israeli war, for whom moral considerations — the evil of Hamas, the historical suffering of the Jewish people, the special American relationship with Israel — are invoked as an argument-ender in an inflexible way.

類似的論點適用於以色列戰爭的支持者,對他們而言,道德上的考量,即哈瑪斯的邪惡、猶太民族的歷史苦難、美國與以色列的特殊關係,最後雙方都是鐵板一塊,結束討論。

Biden’s specific attempts to micromanage the conflict may be misguided or hamfisted. But it’s not misguided for America, an imperium dealing with multiplying threats, to decline to write a blank check for a war being waged without a clear plan for victory or for peace.

拜登微觀管理這場衝突的一些具體嘗試,可能出於被誤導或是笨手笨腳。但是,對於美國,一個處理倍增威脅的最高權力,拒絕為一場正被發動,沒有明確勝利或和平計畫的戰爭寫下一張空白支票,並不是被誤導。

Being cold-eyed and tragic-minded does not mean abandoning morality. But it means recognizing that often nobody is simply right, no single approach is morally obvious, and no strategy is clean.

不流露情感跟有悲劇性傾向,並不意味放棄道德。但意味著承認,通常沒有人是完全正確,沒有單一方法是道德上顯而易見,沒有戰略是乾淨的。

文/Ross Douthat 譯/周辰陽

說文解字看新聞

【張佑生】

「主義是一種思想,一種信仰,一種力量」;無限上綱會僵化成教條(dogma)。本篇評論「道德主義」應用在中東以哈衝突的局限,內文與道德相關的詞彙包括moral certitude,moral fervor,moral absolutism,專斷及絕對性愈來愈高。

moral philosophy經常和倫理學(ethics)一併討論,至於moralism,直譯為「道德主義」有些不知所云,比較像是過分強調道德的重要性,「道德掛帥」。

另,字尾ism不宜一概解為「主義」, sexism(性別歧視)、racism(種族歧視)都是吾人應該抗爭(combat/fight/tackle)的對象。

哈瑪斯突襲以色列屠殺1200人是惡,以色列反擊加薩殺死35000人,更是惡上加惡,都該被國際刑事法院起訴。作者從一戰說起、二戰、越戰,有時須聯合次要敵人打擊主要敵人,認為治國之道(statecraft)在於a tragic balancing of evils,頗有兩害相權(the lesser evil)意味。

美國 紐時賞析 戰爭 哈瑪斯 俄烏戰爭 以色列 中東

延伸閱讀

國際法院裁決出爐!下令以色列中止拉法攻勢 面臨前所未見法律壓力

若國際法庭下達逮捕令 德國將逮捕內唐亞胡?

力挺以色列 美眾院議長將邀納坦亞胡赴國會演講

以色列電視台曝光哈瑪斯加薩擄人影片 5女兵睡夢中被抓

相關新聞

高職生就是矮人一截?從高職汽車科到北科大碩士 高偉哲用行動翻轉技職刻板印象

針對社會上普遍對高職「升學路窄」的刻板印象,高偉哲認為,關鍵在於是否了解自己的志向與目標。他提醒,填高職志願時,最好先了解統測的專業科目考什麼,「了解自己未來要學的是什麼,確定是不是真的對那個領域有興趣。」

作家丘美珍:一起共度的時光 會在孩子心中累積成「被愛的記憶」

北一女、政大新聞系畢業的丘美珍,30多歲就當上了總編輯,職涯一片光明,但她卻在42歲時「裸辭」,回家陪三個小孩,等到孩子都大了以後,才重新開始找工作,啟動人生下半場。

念建中科學班到台大醫學系 洪偉哲:科學班教會我最多的事

學習從來不是一條輕鬆的道路,也沒有捷徑可言,即使是最聰明的人,也需要付出努力和時間,才可能脫穎而出。進入建中科學班,洪偉哲經歷一場「震撼教育」,世界上比你強的人太多了,深刻感受到自己有很多不足,有很大的成長空間。

從成績倒數到考上北醫牙醫系》余品萱學習逆襲的關鍵:相信自己值得更好的結果

余品萱高中時課業幾乎是放棄的狀態,成績倒數。選擇重考的她,以醫學系和牙醫系為目標,不惜重考兩年,因為相信自己值得更好的結果,並願意為此努力,最終成功考上北醫牙醫系。

家常料理食譜作家「林姓主婦」:家庭主婦不可怕 怕的是忘記「妳」是誰

知名家常料理食譜作家「林姓主婦」曾為陪伴孩子成長,從職場轉戰全職媽媽。歷經10年的身心靈磨練、前空巢期,和中年危機,在找回自己的路上,她從徬徨到自信,勇敢跨出舒適圈。

IG網紅瑪姬老師:即便做自己 也能成為孩子心中的好媽媽

成為母親之後,辛苦照料家人,但,你照顧自己了嗎? 今年56歲、在Instagram上擁有逾32萬粉絲的「瑪姬老師」,年輕時就意識到,自己不適合當家庭主婦。她用行動證明,即便做自己,也能成為孩子心中的好媽媽。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