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處處是科學》物理博士媽媽徐麗婷:沒有什麼是笨問題 孩子的好奇心最珍貴
很多爸媽苦惱自己並非理工背景,該如何培養孩子的數理腦?「野人窩科普閱讀」徐麗婷老師強調,重點並非教孩子很多的科學知識,而是好好呵護孩子的好奇心、養成思考的能力。
生活中處處是科學。為什麼天上的星星會一閃一閃的?日全食是如何生成的?為什麼月亮會有陰晴圓缺?
「野人窩科普閱讀」徐麗婷老師為德國慕尼黑大學物理博士,對「天文」情有獨鍾。離開「中研院天文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工作之後,最主要的身份為推廣科普教育的老師,同時兼任政大應用物理所助理教授。
她用繪本故事、跟大人小孩講科學,從伽利略、牛頓、奧本海默等科學家故事,到介紹星系、宇宙、黑洞等。在科教館和天文館上課的她,觀察到一個現象,學生當中「熟面孔」比例很高;顯見若孩子對科學、天文有興趣,家長多樂於提供更多資源,「幫孩子點燃興趣的火花。」
「數理腦」是一種思考方式
徐麗婷談到她的成長過程,從小到大一路乖乖念書,除了學校課本以外,幾乎沒有什麼其他資源,念大學以前甚至從未參觀過博物館。
到德國念博士,讓她大開眼界。她觀察,外國人普遍從小開始思考模式的訓練;遇到問題,落實「科學方法」的步驟:觀察、提問、假設、實驗、找出解決的方法。「做研究時,還會把問題直接寫在牆上,問題旁貼上相對應的論文和期刊,幫助思考。」
徐麗婷認為,所謂的數理腦或數理素養,並非狹義地指數理能力好,而是一種探究思考的模式,適用於所有領域。
很多爸媽苦惱自己並非理工背景,該如何培養孩子的數理腦?徐麗婷強調,重點並非教孩子很多的科學知識,而是好好呵護孩子的好奇心、養成思考的能力。
徐麗婷提到自己以前學「牛頓三大運動定律」,就是直接學公式。但其實牛頓提出三大運動定律的背後有一段有趣的歷史,若跟孩子說說這些故事,「學習變得有趣、好玩,想學的動機就被啟動了。」
結合故事和生活,科學其實很有趣
想像一下,「當你打開『科學』的大門,迎面而來的是生動有趣的故事,而非生硬的數字和公式,自然而然會想親近、了解得更多。」
若能結合故事和生活經驗,學科學其實很有趣。徐麗婷建議3方法,即使是文組的爸媽也可以輕鬆陪孩子學科學:
1 科普繪本是絕佳的入門
「科學家故事的繪本,是很好的入門。」透過科學家的人物故事,開啟孩子對科學的興趣和視野。
徐麗婷舉繪本《On a Beam of Light: A Story of Albert Einstein》為例,講的是愛因斯坦的成長故事和重要發明。
其中一頁畫,爸爸送他一個指南針,他因此知道世上有他所不知道的謎之力量。「若爸媽沒有科學背景,可能不知道這頁講的是『磁力』。但沒關係,它提供了一個引子,讓爸媽和孩子可以一起想想。」
徐麗婷強調,非理工背景的父母或許無法給孩子太多的科學知識,但其實孩子有自己的閱讀和思考方式,爸媽只要陪孩子一起閱讀就好。他們會問各式的問題,例如:為什麼指南針永遠指同一個方向?
「家長不知道答案也沒關係,最重要的是,認真看待孩子的每個問題。」帶著孩子一起查找答案,「喔,原來是磁力在發揮作用。」
又再如,愛因斯坦觀察到糖在水中溶解,插畫畫的是一點一點的(示意為「原子」,此為「布朗運動」理論),孩子看到插畫可能會好奇這個畫的是什麼?糖為什麼會溶解?親子可以一起共學、找出答案。
2 用提問,建立知識的架構
徐麗婷帶科普繪本課時,透過問問題的方式,教孩子學習科學家解決問題的思考模式。
她開辦「科學思辨營」,其中一個課程主題為「火星任務與火星移民計畫」。她指出,如果用一般上課的方式,直接講述火星的相關知識,如火星有多大、多遠等,學生很容易聽過即忘。
她讓學生先想想,最想知道火星的哪些事情。通常學生會問,火星是不是很燙?有沒有水?有氧氣嗎?火星上有生命嗎?真的有火星人嗎?
徐麗婷解釋,「學習就像拼圖一樣,孩子每問一個問題,就多拼一片,問得愈多、拼得也愈多,慢慢地所有的知識會連結起來,最後完成拼圖。」「透過提問,展開知識的架構,如此學習更為深刻、也記得更牢。」
同時,也讓學生更深入地思考,科學家要如何得到這些問題的答案?若要派人過去,怎麼去、飛多久?太空人如何在太空艙生活半年以上?若是派機器人,火箭如何成功發射和降落?考慮地球和火星自轉的問題,何時、何地出發最好?
「科學家為了解決問題,花了無數的時間累積這些知識,若是不教孩子知識背後的思考脈絡,而是教火星或八大行星知識,實在太浪費科學的真諦了。」徐麗婷說。
另外,徐麗婷也想教會孩子一件事,「不要害怕出錯。」台灣孩子常擔心犯錯、說錯話或是問笨問題,她鼓勵孩子「沒有什麼是笨問題,課堂上想問什麼、想說什麼都可以。透過提問、討論,你才有機會修正、變得更進步。」
3 結合生活,「走讀」科學
徐麗婷所教的課程之一為「走讀繪本天文學」,將閱讀科普繪本和天文館導覽結合在一起。
她強調,科學並非生硬死板的知識,包括:繪本、影片、走讀等,都是學科學很好的方法和媒材。「當孩子覺得學習很有趣,他的知識拼圖就再加一塊。」
很多用心的爸媽會帶孩子去博物館或科教館、科工館等。她提醒爸媽,若期待孩子參觀過後,立刻學會相關知識或技能,有點不切實際,只要孩子學會一些,就算只有10%、20%都好,「只要有興趣,知識就可以不斷地延伸和連結。」
另外,生活中的實際體驗或特殊事件,也是很好的學習方式。例如:今年4月北美出現全日食,是難得的天文現象。觀看新聞的同時,可以問問孩子、日食是如何生成的?日全食、日環食、日偏食的生成原因有什麼不同?為什麼日全食出現,白天會變黑夜?
她建議,爸媽不妨先帶孩子看相關的書籍和影像,而後再帶到天文館、參觀與日食相關的展場,一來孩子參觀時不容易走馬看花,二來學習的知識更有系統。
所有的科學都是從好奇心出發
徐麗婷提到,推普科普教育幾年下來,最開心的是,看到孩子驚喜的表情、眼睛整個亮起來。
「所有的科學都是從好奇心出發。」當你對世界充滿好奇心,自然想探索、了解各種現象的原因及如何解決問題。
她分享自己的求學過程,幾乎喪失對科學的興趣、對什麼都無感。直至出國念博士,明顯感受到同學大多是出於喜歡、好奇、有趣而念上來,和她一路自我要求、強逼自己讀書,動機截然不同。
看到他們對各種事物好奇、想要探究,像是畢業前製作畢業帽、精心設計機關,十分投入。大多數的亞洲學生都認為,與其花時間弄這些,不如多寫一點論文比較實在。徐麗婷卻在歐洲同學的身上看到,適當的娛樂與休息,反而可以讓工作更有效率與創意。
徐麗婷育有7歲的兒子。當媽媽以後,她希望他成為愛閱讀、愛音樂、對世界充滿好奇心的人。但她明白,不是大人對小孩說:「去讀書!去練琴!」孩子就會自動變成愛閱讀、愛音樂的人。所以,在對兒子有任何期望之前,她要求自己先成為那樣的人,成為享受閱讀與音樂的媽媽。她期望自己是個「跟著小孩一起成長」的媽媽,而不是「監督小孩成長」的媽媽。
雖然曾經失去好奇心,但在陪伴孩子和學生的過程中,徐麗婷看重每一個「為什麼」,即使她很累了或是根本沒有興趣,但她會要求自己回答孩子的問題,或是跟孩子一起找答案,珍視孩子的好奇心和所有的問題。
延伸閱讀:
面對「升學」高牆,孩子懷疑自己的價值》台中二中校長歐靜瑜:4方法幫孩子的生命扎根,找到動機
14歲找到寫程式天賦,努力精進,20歲獲世界金牌》塗家和:學會了技能,就一輩子擁有
防空洞變教室!PISA調查:烏克蘭學生在校狀況,不遜於英美,「情緒韌性」是關鍵
文章授權轉載自《未來Family》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