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教室/盤點情意題作文趨勢 三大方向皆考驗學生這些能力

示意圖/Ingimage
示意圖/Ingimage

檢視近六年的情意題作文,我們不難發現出題的趨勢與方向,大抵可分為:藉物/事抒情(溫暖的心、花草樹木的氣味記憶)、時序抒情(靜夜情懷、季節的感思)、情境假設(當我打開課本、如果我有一台新冰箱)等三大類,然而無論題目如何變化,其本質都仍然是「對時間與物事的感應」、「在想像中提案,在提案裡檢視與反省」,考驗的是同學在敘事中抒發情感、領會的能力。

我們也可以這麼理解,情意題的寫作即是在考驗同學們有沒有能力說好一個「故事/經驗」,包含特殊化的切入角度、情境與畫面感的塑造、心理活動的細膩摹寫、情意對於物景的寄託與提析等能力。情境就像一把鑰匙,打開了想像的門,透過景物附會自身處境以及畫面感的塑造成功與否,決定了讀者是否能順利進入文本故事中,流水帳般平板的事件是否能支稜起來。

特定時空中的一切,都帶有暗示,也同時是生存的痕跡,這也是過往文人們「觸景傷情」、「睹物思人」的原因。其技法,不外乎感官摹寫與周遭環境之動態/靜態摹寫,兼涉比喻、對比與象徵,將其連涉於故事的前後發展。寫房間,則兼寫牆壁顏色、地板與家具質地、窗簾與檯燈、植栽與塗鴉,再加入光影變化、氣味聲響,透過這些去聯繫曾經發生之種種。寫花,則除了花的細節與模樣,兼顧周圍情境之襯托、對比,也會使所欲敘述之情意更加深刻。

如「惡地中的一朵花」會比「花園中的一朵花」更讓人好奇其處境、其故事,因其反差。又或者,如112年學測大考中心公布的佳作,作者用花的三態(氣味清淡、花香妖嬈、發黑腐壞)來寫人事的三變(初識、事件的爆發、傷害),是典型藉物抒情的寫法。檢視其內容,會發現放在近六年的情意題中,也能當作該題目的經驗素材,只是側重點與延伸方向有所不同罷了。

可知,若能事先準備一通用型的故事/經驗,琢磨好摹寫、比喻與象徵的能力,在考場上,無論題目如何變化,我們都能夠泰然處之。

作文 學測 寫作教室

延伸閱讀

高公局:檢核成果不盡理想 暫不研議開放重機上國道

提案促「國道開放重機」進度表 近6千人附議要交通部回應

影/才開議兩個月民進黨團就提案休會?時力痛批荒唐

提案廢除「檢舉達人」過連署 交通部:滾動檢討

相關新聞

從未補習靠自己拼上台大、美國博士》博士媽媽Elisa:學習是一件快樂的事 才能走得長遠

「我一直認為:快樂學習很重要。」 Elisa堅持每晚睡前親子共讀,即便兒子已經能自己看書,他仍然喜歡媽媽的陪讀。她相信,孩子的學習應該是輕鬆愉快的,而不是壓力重重的。所以,即使在暑假,她也不認為「耍廢」是一種浪費時間。

從北一女自然組轉社會組 考上台大法律》郭沛昕:內心很想放棄數學 但理智知道不行

郭沛昕高2念三類組,愈念愈沒信心,明明花很多時間念數理,努力程度卻沒反映在成績上。當她糾結到底要不要轉組時,爸爸的一番話提醒了她,「妳為什麼要拿自己的短處,去跟別人的長處比呢?」

嚴控3C、讓女兒每天手寫作文 AI創業家程世嘉:父母的任務是陪伴孩子轉動「自學」的輪子

嚴控3C、讓女兒每天手寫作文…AI創業家、史丹佛學霸程世嘉:父母的任務,是陪伴孩子轉動「自學」的輪子 AI來了,到底該如何是好?程世嘉直言,父母與其焦慮,不如多陪伴孩子,除了得養成基本能力、探索天賦,最重要的是陪著孩子學會「自學」,一旦孩子有能力轉動自學的輪子,未來想去到哪兒,都不是難事。

學校教育如何因應AI所帶來的衝擊?台大機械系教授詹魁元:國際工程教育4大趨勢 都指出同一個方向

「台灣大學2023年公布校內AI指引,開宗明義第一句話就是,擁抱它、不要抗拒它。」台大鼓勵教師正面看待與善加利用,將AI視為精進教學的契機,更著重課程知識的實踐,而非單純的內容轉述。

考上台大2次卻未畢業 「深夜裡的法國手工甜點」創辦人:我不太在乎學歷 只想著如何活下來

在網路上超高人氣的甜點店「深法」,38歲的創辦人從小功課好,念建中和台大數學系,20歲就創業、開補習班。看似人生勝利組的他,其實國、高中過著負債人生,每天放學後去補習班打工,努力賺錢養活自己。

台大電機博士學霸捨棄台積電高薪》丁立夫:我不想在20年後 回頭一看才發現孩子已經長大了

丁立夫其實是個學霸。他國中念數理資優、高中讀建中,大學進台大電機系,並一路攻讀到博士,超狂學歷讓他在還沒畢業,就拿到台積電的聘書。然而,兒子、女兒相繼出生後,丁立夫毅然決然地放棄了高薪工作,選擇創業的道路。這個看似大膽的決定,其背後蘊藏著做為父親對家庭的愛,因為他渴望能夠重拾與孩子相處的時光。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