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川普政府首批關稅通知函寄出!14國關稅一次看

「媽媽我從哪裡來?」面對孩子的性好奇 家長可以這樣做

親子關係示意圖。 圖/Ingimage
親子關係示意圖。 圖/Ingimage

先前知名Youtuber蔡阿嘎的兒子蔡桃貴因為在學校認識精子與卵子,回家後好奇問媽媽:「我不是從妳肚子裡面生出來的嗎?爸爸的精子怎麽進去的?」聽到當下雖然有些慌張,但蔡阿嘎鎮定的藉此機會教育,處理得當。 這樣的情況相信多數家長都曾遇到,不清楚幼兒園教到什麼樣的程度,憂慮自己招架不住孩子的提問。別擔心,當孩子出現性好奇的提問或行為時,專家教你正向教養的應對方式。

為什麼幼兒性教育對孩子來說如此重要?德育護理健康學院幼兒保育系副教授、台灣性教育協會理事長毛萬儀指出,性教育是兒童發展需求的一塊拼圖,「但這塊拼圖,常會因為大人的誤解,而收進口袋裡,直到孩子青春期時才拿出來,這時候,往往已經錯過最好的教育時機。」

但事實上,沒有任何一個發展是突然出現、發生的,好比說孩子1歲半至2歲開始會說有意義的話,但他從出生就開始辨別聲音來源、情緒到能給回應,這過程就是語言發展,只是到了1歲半至2歲出現明顯的變化。性發展也是同樣道理,雖然青春期才會出現明顯的第二性徵,如月經、夢遺,但許多研究發現,孩子在胎兒時期,超音波就能照到男寶寶會勃起、女寶寶的陰道會分泌潤滑液,甚至會看到胎兒的手不自覺去觸碰私密處,由此可推斷,孩子在產前的環境,就已經開始累積未來發展的能量。

等到青春期才和孩子談性教育可能為時已晚,那麼最早從什麼時候開始教?看見心理諮商所心理治療師陳彥琪表示,「當父母意識到,就要做準備。」當懷孕確定性別後,開始對不同性別有不同的期待、你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時,就可以開始給自己心理作一些預備。越早克服自己的焦慮不安,才能在當孩子用出奇不意的方式展現性好奇時,用更餘裕的態度去回應他。

性本是生命中的一部分,別把性好奇當作孩子生病、不乖

孩子對自己、他人的身體感到好奇,甚至是把玩自己的生殖器,都是很正常的發展。但這一代的大人,過去沒有性教育的通識課程,也沒有相關的學習經驗,所以孩子一旦展現好奇,大人第一個反應常是錯愕,可能會導入個人經驗或預設立場,讓孩子感覺「自己是不是做錯了?我是不是不能問這個問題?」

毛萬儀說:「常遇到家長誤以為孩子要看醫生,但家長可以放心,『性』是正常發展,幼兒階段常常會透過『好奇』表達學習的需求,不是家長做的不好導致,更不是孩子生病或不乖,他只是在了解自己、了解這個社會及環境,這是孩子一輩子都要學習的自我概念。」

通常年紀越小的孩子,要的答案都非常簡單,只需要給他事實即可;而較大的孩子約3、4歲的會發展後設認知,開始會保留以前的想法、經驗跟感受,在腦海裡做邏輯推理,且此時語彙能量暴增,對於性好奇的類型及提問次數可能會增加。

孩子發展過程中常見的5類性好奇行為

1.最常見的就是問問題,比如:「我從哪裡來?」、「為什麼媽媽的胸部比爸爸大?」、「寶寶怎麼生出來?」等,孩子詢問的對象可能是父母、老師,但前提是孩子語言能力已經足夠表達,以及他信任這個詢問對象,因此建議父母、老師可以掌握對孩子機會教育和提升信任關係的良機。

2.認知、語言能力尚未成熟發展或有遲緩不足的孩子,常會很直覺性的摸、翻來探索自己或他人的身體,比方說媽媽抱著孩子時,他對媽媽的胸部感到好奇,就伸手摸。

3.玩模仿遊戲、扮家家酒,孩子會從自己的生活經驗中,產生腳本,自行改編、創作,比方說結婚的劇情、醫生檢查身體等等,以藉此消化來自生活經驗的學習。

4.自慰,出現撫摸生殖器、磨蹭被子等行為。

5.孩子看到電視上動物交配的畫面,或不小心撞見父母行房等,進而產生性好奇。

面對孩子的性好奇如何不尷尬?

除了孩子的生活經驗以外,上幼兒園後,學校通常會在一些生活常規及主題課程中加入性平教育,與性教育相關的繪本也會陳列在書櫃中,因此孩子很容易接觸到,常常把對性好奇的問題帶回家。先前知名Youtuber蔡阿嘎的兒子蔡桃貴因為在學校認識精子與卵子,回家後好奇問媽媽:「我不是從妳肚子裡面生出來的嗎?爸爸的精子怎麽進去的?」聽到當下雖然有些慌張,但蔡阿嘎鎮定的藉此機會教育,處理得當。

這樣的情況相信多數家長都曾遇到,不清楚幼兒園教到什麼樣的程度,憂慮自己招架不住孩子的提問。別擔心,當孩子出現性好奇的提問或行為時,專家教你正向教養的應對方式。

一、「媽媽,我從哪裡來?」

「先搞懂孩子問題背後的動機很重要。」毛萬儀表示,10個孩子問同樣的問題,背後的動機不盡相同,但有時大人會誤解孩子的提問,一股腦把「答案」講完,換來的卻是孩子更多的不理解,造成孩子有更多的擔心跟疑慮,因此建議爸媽要適度踩煞車,不宜太過躁進。在回答前,可以先肯定孩子的問題,接著反問他:「這個這麼棒的問題你是怎麼想到的呢?」

毛萬儀分享自己的兒子曾問她:「媽媽,我是誰生的?」,一問之下,才知道原來兒子只是想確定自己是媽媽生的,她就回覆兒子:「對,你是我生的,你是我最愛的寶貝。」如此一來,爸媽的回答滿足了孩子的需求,孩子也感受到父母的愛意,很滿意這個答覆。

若孩子問得更深入,可能就會提到性交的過程、出生的方式等,對大部分的父母來說,的確較難以啟齒,除了可以用繪本來帶孩子認識,毛萬儀認為可以先講簡單的過程,再看孩子是否繼續問,不需一次講足,比方說:「媽媽跟爸爸因為相愛結婚,所以我們會擁抱,靠得很近之後,爸爸會把他的生殖器放到媽媽的身體裡,精子就可以跑進來,跟卵子結合後,就變成眼前可愛的你,我跟爸爸都很高興你能成為我們的孩子。」重點在於,不只強調知識的部分,而是讓孩子知道父母彼此相愛,他聽完之後仍然感到溫馨、被愛,而不是害怕。

二、「為什麼媽媽的胸部比較大,我沒有?」

親子共浴的家庭,洗澡的過程中孩子一定會發現身體上的差異。毛萬儀建議,第一仍要先肯定孩子的觀察力,接著再反問孩子:「你覺得還有那些不一樣?」先聽聽看孩子的想法,表達的過程中是否有擔心,或只是單純的好奇。

通常越小的孩子問,只會想知道男生跟女生為什麼不一樣,這時可以簡單介紹一下器官;而較大的孩子可能會擔心「我沒有是不是因為我不好?」此時在回答時不要聚焦「有」或「沒有」,而是讓孩子知道身體構造的不同,是因為功能不同,會做不同的分工,最重要的是告訴孩子:「無論你是男生、女生,這是你們的身體,都是媽媽的心肝寶貝。」

三、摸自己的性器官,或出現自慰行為

首先,爸媽不要馬上嚴厲制止,這樣孩子只會為了不被大人發現,躲起來偷偷做。陳彥琪心理師指出,通常1至2歲的孩子摸,只是感官刺激,或是在戒尿布的過程,發現以前被包著的地方長什麼模樣,因為好奇而摸,家長可以平靜的轉移孩子的注意力,讓他去玩其他玩具,若可以正常轉移就不需擔心。

3至6歲則可以跟孩子有更多的說明,比如說:「你這樣子很舒服對嗎?但要記得只有在房間或家裡可以這麼做,到外面就不行囉!(保有隱私及界線)」、「五分鐘後,如果還想這樣做,我們就先去玩玩具吧!(興趣轉移)」。若孩子非常執著玩性器官,已經影響到正常生活時,建議適時地找專業醫師諮詢、協助。

毛萬儀補充,較大的孩子可能會因為緊張焦慮而自慰,家長須特別留意。若只是摸一下,就去玩其他玩具,就不必擔心,如果抓得很頻繁,有可能是感染引發搔癢,可以就醫檢查看看孩子的生殖器是否有疹子或病變。但如果變成習慣,或是緊張焦慮時,需藉由自慰來紓壓,就要去了解孩子是否有什麼壓力,可能原因是家裡有弟弟或妹妹出生、父母吵架等。

兩點要注意:不要罵、適齡適性

1.孩子好奇時,制止與謾罵是無效教養

毛萬儀提醒,制止跟罵是無效教養,只會讓孩子學會「以後這些問題不要問你,我自己偷偷探索,不要被發現就好了。」因為「性」是孩子發展與生活的一部分,更是生理需求,不會因為被罵就停止。因此當家長發現孩子正在探索、自慰、玩角色扮演或問問題時,家長可以當作一個可以跟孩子進一步互動的機會,提醒自己要多多關心、了解孩子現在的需求、感受跟情緒,孩子需要的是我們的接納、緩解他的焦慮,以及父母的愛。

2.教材、環境注意適齡適性

毛萬儀認為,注意孩子對訊息接觸的適切性,需要家長、學校、社會三方面共同努力。孩子有時不小心看到彩虹頻道,會因為好奇而模仿裡面大人的動作,家長端要盡量避免這類的狀況發生,雖然防不勝防,但仍要做好觀看頻道及內容的把關。

學校端在幼兒階段的性教育重點,不應只擺在訊息量的複雜與充實,更要考慮到孩子的需求,因為實際上有蠻多孩子及家長身心都還沒準備好,所以在教材的挑選上仍應以幼兒為主體,顧慮孩子的需求與感受,亦即是要多加考量適齡適性。

社會端則期許能建立一個對孩子友善的環境,比如說販賣機或賣場的層架,盡量把成人的商品,如驗孕棒、保險套、成人雜誌等,擺放在比孩子的視線高的位置;電視廣告若涉及成人內容,撥放時段可以在一般孩子都已經上床睡覺的時間等等。

延伸閱讀:

越講越故意、不順意就大哭!2 歲幼兒講不聽,情緒失控時該怎麼辦 ?

艾莉絲分享5歲兒總瞇眼真相,呼籲爸媽一定要做這件事!注意3習慣+3徵兆避免孩子弱視纏身

教孩子如何保護自己!專家提供5情境+3要點,身體界線這樣教

文章授權轉載自《未來Family》

性教育 父母 親子 親子教育

相關新聞

高職生就是矮人一截?從高職汽車科到北科大碩士 高偉哲用行動翻轉技職刻板印象

針對社會上普遍對高職「升學路窄」的刻板印象,高偉哲認為,關鍵在於是否了解自己的志向與目標。他提醒,填高職志願時,最好先了解統測的專業科目考什麼,「了解自己未來要學的是什麼,確定是不是真的對那個領域有興趣。」

作家丘美珍:一起共度的時光 會在孩子心中累積成「被愛的記憶」

北一女、政大新聞系畢業的丘美珍,30多歲就當上了總編輯,職涯一片光明,但她卻在42歲時「裸辭」,回家陪三個小孩,等到孩子都大了以後,才重新開始找工作,啟動人生下半場。

念建中科學班到台大醫學系 洪偉哲:科學班教會我最多的事

學習從來不是一條輕鬆的道路,也沒有捷徑可言,即使是最聰明的人,也需要付出努力和時間,才可能脫穎而出。進入建中科學班,洪偉哲經歷一場「震撼教育」,世界上比你強的人太多了,深刻感受到自己有很多不足,有很大的成長空間。

從成績倒數到考上北醫牙醫系》余品萱學習逆襲的關鍵:相信自己值得更好的結果

余品萱高中時課業幾乎是放棄的狀態,成績倒數。選擇重考的她,以醫學系和牙醫系為目標,不惜重考兩年,因為相信自己值得更好的結果,並願意為此努力,最終成功考上北醫牙醫系。

家常料理食譜作家「林姓主婦」:家庭主婦不可怕 怕的是忘記「妳」是誰

知名家常料理食譜作家「林姓主婦」曾為陪伴孩子成長,從職場轉戰全職媽媽。歷經10年的身心靈磨練、前空巢期,和中年危機,在找回自己的路上,她從徬徨到自信,勇敢跨出舒適圈。

IG網紅瑪姬老師:即便做自己 也能成為孩子心中的好媽媽

成為母親之後,辛苦照料家人,但,你照顧自己了嗎? 今年56歲、在Instagram上擁有逾32萬粉絲的「瑪姬老師」,年輕時就意識到,自己不適合當家庭主婦。她用行動證明,即便做自己,也能成為孩子心中的好媽媽。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