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新聞
test
0:00 /
0:00
閱讀數學/正確的讚美方式(下)

上週我們提到,史丹佛大學的杜維克教授提出成長型思維,同時也於1998年做過一項研究,發現當孩子表現好的時候,父母讚美其「努力」會比讚美「天分」,更能讓孩子清楚認知道考試的目的是為了學習,是為了幫助我們了解自己懂了那些知識,還有那些知識不懂。進而學得更好。這樣正確的心態,對於學習是很有幫助的。
§這類的孩子更容易謊報成績
不僅如此,不同的讚美方式,也會影響孩子面對失敗的反應。參與同一個研究的孩子們,嘗試寫另一份題目比較難的考卷。孩子寫完後,研究團隊請孩子向其他陌生同儕說他考了幾分,再去和孩子實際上得到的成績來比較。驚人的結果出現了:讚美天分組的孩子中,有38%謊報成績;而讚美努力與對照組只有13%-14%的孩子會謊報成績。
原因相信很多父母或老師應該也已經很清楚了,被讚美天分的孩子,認為成績直接反應天賦,而這是他們無法改變的因素,可沒有人會喜歡前一刻被讚美,後一刻失去光環。因此考差後,他們會傾向隱瞞,維持自己依然聰明的表象。
看似差異不大的讚美舉動,其實無意間讓孩子把考試成績的好壞,歸因於「努力」或「天賦」,而這正是成長型思維中截然不同的兩種因素:前者可以改變,後者孩子無能為力。當與不同的因素連結,長久便會影響孩子的行為與態度。杜維克的同事,波勒教授後續做了更多相關研究,證實成長型思維在數學學習上的價值。
當然,這不是要大家以後都只能讚美努力,或是過度強調努力的價值。我們只是希望將天平稍微拉回來一些些:數學學習上,天賦固然具備的重要性,可後天努力、正確學習方法、還有不害怕數學的心態,或許更能決定孩子的成果。
本篇文章與數感實驗室鄭淑文共同完成。
贊助廣告
udn討論區
共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