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重大刑案見政治人物身影…黑白「交融」 政府抗黑淪紙上談兵

一世代一次投資美國機會 清大代表團訪美10計畫進行中

清華代表團拜會IBM,由IBM副總陳自強(左五)親自導覽參觀效率最高的量子電腦。圖/清大提供
清華代表團拜會IBM,由IBM副總陳自強(左五)親自導覽參觀效率最高的量子電腦。圖/清大提供

國立清華大學校長高為元本月初率團訪美,拜訪國家科學基金會(NSF)等政府機構及柏克萊加大、洛杉磯加大等名校,並召開4場清華說明會。高為元指出,美國政府最近啟動晶片法案、台灣政策法案以及台灣學人法案,地緣政治及全球產業鏈重組也打開學研交流的機會,目前至少有十項計劃正在進行中。

清大代表團12月初起一連10天走訪洛杉磯、舊金山灣區、華盛頓特區及紐約4城市。高為元指出,美國政府首度重金挹注產業,發展半導體不僅成為聯邦政府各機構重要任務,各研究型大學與相關企業也積極爭取資源、布局研究及培育跨領域與跨文化的新人才。

晶片法案除對美國晶片製造產業提供527億美元的補貼,還包括未來10年投注2000億美元於科學研究,特別於AI人工智慧、機器人、量子電腦等科技領域;及授權資助建立20個「區域技術中心」,連結研究型大學與產業共同推動技術創新。

高為元表示,選在此時訪美,是希望在跨政府部門資源整合,及分配尚未定案的第一時間與美方建立互信及雙贏的合作方式,以清華大學為平台,與美國政府機構及研究型大學合作研究並培育人才。

美國總統拜登形容晶片法案為「一世代才有一次的投資美國機會」。高為元對此表示,台灣在半導體領域擁有領先的製程技術及完整供應鏈,美方則在軟體設計上掌握優勢,美國需要台灣,台灣也可因此得利。

高為元也表示,目前已經和美國政府單位、大學、業界初步約有十個計畫正在進行,先前與清大半導體學院副院長賴志煌拜訪國家標準技術研究所、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盼與清華合作培育人才開始,建立重點實驗室交流機制;柏克萊加大提議尋求企業贊助支持,在清大設立串接多方合作的國際平台,更可共同建立半導體研究團隊;洛杉磯加大校長布洛克也提議,兩校可建立更多如半導體等特定領域的交換學生及學程計畫;馬里蘭大學則建議清大成立戰略夥伴平台。

高為元認為,紐約州政府將在奧爾巴尼(Albany)設立半導體園區,並研究設立國家半導體技術中心,將使大紐約地區成為美國未來幾年發展半導體的重要地區,「加強與此地區大學合作,將是清華未來發展全球連結的重點。」

清大校長高為元(中)今赴台北召開記者會,說明月初出訪美國心得。圖/清大提供
清大校長高為元(中)今赴台北召開記者會,說明月初出訪美國心得。圖/清大提供
柏克萊加大副校長科恩(左三)歡迎清華代表團拜訪。圖/清大提供
柏克萊加大副校長科恩(左三)歡迎清華代表團拜訪。圖/清大提供

美國 半導體 清大

延伸閱讀

2022年美國專利法規相關事件回顧

2023軍火之王 地緣政治風險!

【Daily Podcast】澤倫斯基的美國演說/普丁宣布再擴充俄軍兵力/提格雷內戰後續更新

懶在家補貼超過收入中位數 研究:美國福利將人「困在家裡」

相關新聞

馬鈴薯變成土豆 基進黨議員揭國小教科書:這一詞也是中國用語

康軒教科書把馬鈴薯稱為「土豆」,由於是中國大陸用語,因此在網路上掀起熱議。對此,台灣基進黨台南市議員李宗霖表示,有爭議的用語不僅土豆,國小三年級的教科書也把「青椒」寫成中國用詞「菜椒」。

亞洲技能競賽 台灣隊總冠軍

第二屆「二○二三亞洲技能競賽」前天於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阿布達比落幕。台灣技能小將勇奪十二金、六銀、四銅、三優勝,總計廿五面...

教團批總統參選人 教育政策只會撒幣

總統大選進入倒數,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昨召開記者會,公布九月行文藍綠白三陣營總統參選人對於教育議題的回應。全教總表示,三...

開放印度移工引熱議 學者:10萬移工不如1萬留學生

近期印度移工議題引發討論,清華大學印度中心副主任方天賜認為,印度人口多、留學生多,台灣正好有能量可舒緩印度大專教育供給失...

廖志坤基金會 發105萬助學創新高

財團法人廖志坤文教基金會27年來協助清寒弱勢不間斷,幫助苗栗縣中港溪(頭份市、三灣及南庄鄉)學子,前天在頭份市建國國中舉...

首屆新課綱分發入學生 高分群偏少

新課綱的第一屆學生已於去年九月上大學,今年暑期升大二,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統計與分析校內不同入學管道的學生成績表現,首屆新課...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