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少數僅存碳精棒放映機和放映師 重現冒煙放電影

早年在廟口前,兩台能發出巨光的機器,冒著煙投出迷人光影,布幕被風吹拂著,所有人坐在板凳上專注劇情的發展,這是台灣民間曾經流行一時,使用碳精棒放映機的露天電影院。11日明天晚上在台南六甲區恆安宮前重演,由台南藝術大學音像藝術媒體中心師生帶著珍貴還能轉動的早期炭精棒放映機,上映著名「父後七日」電影導演王育麟另一部膾炙人口、描述歌仔戲班故事的「龍飛鳳舞」,嘉惠鄉親。
國立台南藝術大學音像藝術媒體中心表示,這幾年不斷呼籲保留家庭錄影帶,更在台灣四處搶救珍貴的膠卷與歷史影像,這次特別對外舉辦「放映師工作坊」,將中心典藏且能運作順暢的珍貴碳精棒放映機作為學習的機器,並且請來資深放映師,也是台灣目前少數能操作碳精棒放映機的張環裕師傅當任授課講師,結合中心老師王明山電影膠卷整飭,將在明天晚間6點半於六甲恆安宮展示學生的學習成果。
張環裕從17歲便在戲院擔任放映師,他回憶說,戲院放映室空間很小,加上碳精棒放映機產生高熱,全年放電影只穿一條內褲。這是特別的電影勞動狀態,加上電影放映常發生膠卷斷裂,要在短時間接片,避免觀眾噓聲。有時還要兼顧用玻璃片寫尋人字卡,早期電影放映師須手腳靈敏,好的放映師則是常被大戲院挖角,重金禮聘。
音像藝術媒體中心主任曾吉賢說,碳精棒放映機本身就是重要台灣電影發展歷程的文化財,放映師更是無形文化資產,這兩樣放在一起才能彰顯台灣早期電影放映的時代樣貌。這次特別舉辦讓學員學習這樣的放映機放映,這是有形與無形文化資產的技術保存,並且實際到社區放映電影,讓民眾更能感受時代的記憶與精神。
南藝大說,早期在尚未使用燈泡作為電影膠卷投影的光源時代,使用兩根碳精棒,利用電流正負極通過,兩碳棒相對產生燃燒發光的原理,將膠卷上的影格投影到布幕上。由於碳精棒不間斷燃燒,放映師必須專注兩根碳棒間的距離,若太近則光線太強,造成畫面曝光過度,若太遠,畫面則較暗,所以資深的放映師能控制光線,並掌握換片時機兩台放映機的切換,觀眾能不察覺畫面乎亮忽暗,影像故事忽然跳接,那這放映師才可稱為師傅,這是需要多年的經驗才能達到的功力。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