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龍邦完全執政!王燕軍、詹晋嘉助陣 能擦亮泰山老招牌?

同意八八會館郭哲敏5000萬交保裝電子腳環 新北院曝理由

宏達電股東會紀念品出爐!「雙面抗UV機能帽」不限股數都能領、15.5萬股東受惠

科技部學術研究獎 吳政忠喊話國際人才一起合作

科技部長吳政忠。(本報系資料庫)
科技部長吳政忠。(本報系資料庫)

科技部今天舉行學術研究獎項頒獎典禮,科技部長吳政忠指出,今年有8名外籍科研人員獲得肯定,除了展現台灣對國際人才的包容,也喊話歡迎國際菁英跟台灣團隊攜手合作。

科技部今天舉行「學術研究獎項頒獎典禮」,頒發2020年度傑出特約研究員10名、傑出研究獎80名及2021年吳大猷先生紀念獎45名,共計135名,由吳政忠頒發獎座,表揚學術研究的傑出貢獻。

吳政忠致詞時指出,科技快速創新,但最重要還是基礎研究要打好根基,科技部在基礎科學研究預算也持續增加。去年開始,疫情對很多生活步調帶來重大改變,像是生醫研究中病毒定序馬上就派上用場,也應用在檢測、疫苗研發等。

吳政忠指出,今年有8名外籍科研人員獲獎,除了展現台灣對國際科研人才的包容友善,也顯示台灣研學術環境對外籍人才具有一定的吸引力,歡迎國際菁英跟台灣團隊攜手合作。

榮獲吳大猷先生紀念獎的清大化學系副教授帕偉鄂本(Pawel Urban)會後接受採訪時指出,他來自波蘭,在瑞士認識太太,來台灣已經超過10年,非常開心可以獲獎。

帕偉鄂本指出,團隊探索分子化學分析,開發自動化分析工具,研究注重在皮膚代謝物的檢測,利用質譜儀檢測皮膚代謝物,像是利用汗水萃取某些物質,透過非侵入式方法來做檢驗,未來有機會應用在醫療臨床檢測上。

科技部次長林敏聰會後接受採訪時表示,學者遴選條件中並沒有設定國籍,這次外籍學者獲選人數較多,反映環境愈來愈國際化、也有一定吸引力,希望讓台灣人才庫更加多元。像是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司黛蕊(Teri Silvio)的研究榮獲傑出研究獎,研究探討藝術與社會關係,聚焦在動畫的影響力,不僅融入台灣在地內涵、也連結國際21世紀的現代文化,非常有意思。

林敏聰指出,遴選過程十分審慎、也是公開透明的,有些研究也會送國外審查,現在有愈來愈多跨領域研究,也邀集科技部各司一起檢視研究內容。

科技部表示,這次獲獎者在各領域都有傑出表現,包括生醫臨床試驗及疾病預防、生物醫學材料及藥物研發;開發下世代記憶體、探索新穎材料之合成與應用;另有關地質斷層監測的智慧防震減災研究,更對人類生命財產具有實質幫助。

中研院 科技部

延伸閱讀

吳大猷紀念獎女性得主11年新高 多半是理工學者

太空預算增博士生反減 火箭阿伯籲設這科系育才

女學者育兒補助挨批成效差 科技部長:有人因此還要再生

每年收2萬件研究申請 科技部將用AI輔助審查一稿多投

相關新聞

生在學霸世家 媽媽還是史丹佛教授 卻不愛讀書只想當明星》演員蜜兒:謝謝媽媽挺我追夢

在史丹佛任教多年,郭岱君直言,她看過太多「不快樂的學霸」了,即便女兒不擅長讀書,她也試著放下期待,並在學習放手的過程中發現:讓孩子長成自己的模樣,才是真正愛孩子。

北一女市長獎、柏克萊跳級畢業,學霸工程師Kelly:掌握4訣竅,考高分沒有想像中的那麼難

北一女數資班、柏克萊資工系、灣區軟體工程師、新銳網紅YouTuber…「確實常被人家說,我是人生勝利組,不過,我從小就超級認真的,很自律,會給自己目標,然後一直前進。」Kelly Tsai說。

大學重考、端盤洗碗 他從「魯蛇」變大學教授:若孩子找不到學習動機和目標 就讓他去做這些事

中原大學教育所副教授簡志峰念國、高中時,在班上的成績倒數、大學重考、研究所考了10間,全部名落孫山。大學畢業後去美國做餐飲,直到26歲才找到學習的動機,下定決心重拾書本。

赴美陪讀變身名廚、還學中醫 她:媽媽努力跳脫舒適圈 就是最好的身教

在婚前,Choyce是百萬年薪的業務;當媽媽後,她帶著一雙兒女玩遍世界,成了知名部落客;孩子大了,她赴美陪讀,自己也進廚藝學校拿學位,還到四季酒店當廚師;如今,她正在攻讀中醫碩士。「永保動能、放膽追夢」是Choyce的人生哲學,也是她希望教會孩子的。

全職育兒16年重返職場 她53歲奪金鐘獎60歲開咖啡館:小孩的成長只有一次 我的人生也是

小孩的成長只有一次,媽媽的人生也是。劉玉嬌曾全職育兒十多年,在小兒子十歲時,重新找自己。她做廣播做到得金鐘、打桌球打到變教練,還在60歲時考上杯測師、開了咖啡館,「人生只有一次,想做什麼,就去吧!」

當了醫生卻脫下白袍追夢》作家楊斯棓:孝順 不代表要將父母的期待照單全收

出身醫生世家,又是長子,楊斯棓從小就被期待繼承父親衣缽,當上醫生後,卻毅然離開診間追夢,「我不想因為孝順,就過著『複製貼上』的日子,我想過我的版本的人生,重新定義『孝順』這兩個字。」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