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不買乳膠床墊不讓走!跟團遇惡導遊禁錮 37團客怒反制店內「開睡」

「讀書寫作每刻都是永恆」台灣文學巨擘齊邦媛辭世 享嵩壽101歲

【重磅快評】諾貝爾又來了!政府應積極傳播科學進展

諾貝爾物理獎此次給獎另個意義是肯定研究工具的突破,其貢獻不亞於研究本體的進展。圖為三位諾貝爾物理獎得主真鍋淑郎、哈斯曼及帕里西。製表/李京倫
諾貝爾物理獎此次給獎另個意義是肯定研究工具的突破,其貢獻不亞於研究本體的進展。圖為三位諾貝爾物理獎得主真鍋淑郎、哈斯曼及帕里西。製表/李京倫

本週是年度諾貝爾獎揭曉熱季,已宣布的物理、生醫等獎項,獲獎者的貢獻都有助於人類未來更健康、安全;可惜的是,這麼大的科學進程其意義卻未能告知民眾,以致諾獎發揮的效益其實只是科學家的榮譽而已。科學傳播難度很高,內閣設有科技、教育等部門,應該積極介入科學傳播。

諾獎揭曉後,主辦該獎項評選的瑞典委員會發出新聞稿,介紹獲獎者的研究貢獻、服務單位等,但新聞稿的知識門檻太高,只有該領域的學者能窺知一二,一般人至多知道誰得獎而已;諾獎對人類的影響幾乎無從得知。在台灣,諾貝爾化學獎是個例外,以退休的台大化學系蔡蘊明教授,至今每年都還撰文介紹化學獎的貢獻,將接收門檻降到科普等級。

以昨天宣佈的諾貝爾物理獎為例,日裔學者真鍋淑郎、德國哈斯曼以建立暖化研究的物理模型獲獎,除了顯示傳統物理領域接受了大氣、暖化研究,模型建立後,讓未知的暖化領域漸漸得以具象化。

之前,「暖化」大家掛嘴上,但概念仍然模糊,與「海市蜃樓」一樣是虛幻的;掛在政客嘴上的暖化,更是很好用的遁詞,任何災難只要推稱是暖化造成的天災,原本該被追究的責任也輕易規避掉,因為政客雖講不出具體事證,調查官也不知怎麼發問。今年得獎者的貢獻是建立預測模型,以後,把此刻能觀察到的變化參數代入模型,即能計算出可能變化。

物理獎此次給獎另個意義是肯定研究工具的突破,其貢獻不亞於研究本體的進展;建立模型、工具之後,讓研究更能往前推進。其實今年物理獎頒發有點像08年諾貝爾化學獎頒給大陸學者錢永健,他自水母體內淬取出螢光蛋白這一介質,打進癌細胞後,癌細胞靜止時呈紅色螢光,癌細胞擴散、癌症惡化時則發出綠色螢光,根據綠色螢光的移動,可以掌握、觀察到癌細胞的變化,讓癌症治療變得具象。錢永健的貢獻不是化學實體,只是研究工具的突破,但貢獻更大。

三十多年前科技新聞初出現在媒體,科學界揶揄媒體的科技新聞是「懂得的人不看,看的人還是不懂」,就像武俠小說天馬行空;從這幾天諾獎的科學傳播,似乎沒有什麼進展。

暖化 諾貝爾獎

延伸閱讀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默:直接禁止加密幣

50年前預測全球暖化無人信 氣象學家首獲諾貝爾物理獎

諾貝爾物理獎揭曉 美德義3學者研究「地球暖化、複雜系統」獲獎

全球14%珊瑚因暖化死亡 相當於2.5個大峽谷公園

相關新聞

赴美陪讀變身名廚、還學中醫 她:媽媽努力跳脫舒適圈 就是最好的身教

在婚前,Choyce是百萬年薪的業務;當媽媽後,她帶著一雙兒女玩遍世界,成了知名部落客;孩子大了,她赴美陪讀,自己也進廚藝學校拿學位,還到四季酒店當廚師;如今,她正在攻讀中醫碩士。「永保動能、放膽追夢」是Choyce的人生哲學,也是她希望教會孩子的。

全職育兒16年重返職場 她53歲奪金鐘獎60歲開咖啡館:小孩的成長只有一次 我的人生也是

小孩的成長只有一次,媽媽的人生也是。劉玉嬌曾全職育兒十多年,在小兒子十歲時,重新找自己。她做廣播做到得金鐘、打桌球打到變教練,還在60歲時考上杯測師、開了咖啡館,「人生只有一次,想做什麼,就去吧!」

當了醫生卻脫下白袍追夢》作家楊斯棓:孝順 不代表要將父母的期待照單全收

出身醫生世家,又是長子,楊斯棓從小就被期待繼承父親衣缽,當上醫生後,卻毅然離開診間追夢,「我不想因為孝順,就過著『複製貼上』的日子,我想過我的版本的人生,重新定義『孝順』這兩個字。」

孩子離家出走、不想上學可以嗎?大學老師爸爸許恆嘉:「放手不放養」取決於這些關鍵條件

很多父母都知道,隨著孩子慢慢長大,爸媽要逐漸放手。令父母疑惑的是,何時要放手?如何放手?

他到日本發展以為可以光宗耀祖返台 卻是用「逃」的回來

30節約男子把自己的資產攤在陽光底下,大聊特聊,短短時間內就吸引了許多與他一樣不懂理財的小資族,但另一方面,「為什麼30歲了只有領到這個薪水?」、「你從日本回來還領這個薪水?」、「賺這麼少還敢PO出來」、「生活費只剩4000塊真可憐!」等嘲諷也不少,但30節約男子卻不會因此而自我懷疑。

寒假年節別錯過!高中師2024年必讀好書12選 坂本龍一、哈佛教授…智慧力量「龍乎你」

龍年即將到來,有哪些書籍可以陪伴我們「除舊佈新」、「諸事大吉」呢?怡慧老師在新年精選的十二本書籍...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