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香港基本法23條立法「國安條例」三讀通過 23日生效

國道閃避不及撞貨車…轎車「擠成團」變廢鐵 受困男被救出已死亡

飯店地毯藏異物?家長控小孩誤食「滿嘴是血」 義大天悅5聲明反擊

東京麴町國中沒有作業和專任導師、廢除段考 家長擠破頭想送孩子就讀

示意圖/ingimage
示意圖/ingimage

在學校學習,在補習班學習,寫作業。成人社會熱中高喊「勞動改革」,但是現在孩子的世界的勞動現況卻十分苛刻。

麴町中學廢除了作業,最先,我們是從暑假作業歸零開始做起,第四年開始,全面廢除了每天的作業。

老師和家長中當然有人無法接受、表示反抗。但是我以堅定的信心,不厭其煩的一再說明,然後付諸實現。

這個政策並不是只為了減輕孩子的負擔,讓他們不用為大量的課業忙昏頭。

所謂的作業,學校的這種約定俗成的習慣,太過固定為「被動式學習」。而且,作業剝奪了孩子們自律學習的意願。這怎麼說呢?

到底一開始,我們為什麼要讓孩子寫作業?

請想一想它的目的。

目的無非是「提高孩子們的學習實力」。但是,實際的作業很難說能達到這個目的。

舉例來說,漢字填空的作業,老師出的習題是:「考試寫錯的話,每一個字罰寫二十遍交上來」,於是孩子們寫二十個「變」,抄二十個「做」,「真希望早點寫完」,這種無窮無盡的寫作業經驗,大家小時候應該都有過。

漢字填空原先的目的,是記憶漢字,如果寫作業能夠因此記住也就算了,但是現下的實情是孩子們停止思考,充滿了被強迫感。

根本上,已經認識這個漢字的孩子和寫兩三次就記得的孩子,沒有必要寫幾十遍。然而,我們卻將原本只不過是手段的「寫作業」當成了「目的」。

圖/聯經出版提供
圖/聯經出版提供

其中還有目的混沌不明的作業。

我讀小學的時候最討厭的一堂課是作文,因為我不太懂,作文究竟是寫給誰看。最後,我把老師當成對象,寫下暑假的回憶,以「很快樂」收尾。對於讀寫都不擅長的我來說,寫作文無異是「拷問」。

由於自己有過這種慘痛的經驗,所以在麴町中學,完全沒有讀書心得之類的習題。當然,有些孩子喜歡寫文章,所以,我們會給予這些孩子揮灑實力的空間,在這樣的目的下出作文作業給想寫的孩子寫。不過我們不強迫全校學生寫作文。

「臨時抱佛腳」的話,段考沒有意義

那麼,如何讓孩子學會學習模式呢?提示是麴町中學執行的「廢止段考」。很多人聽到這個政策都十分吃驚,但是麴町中學不但沒有作業,也沒有期末考,全部廢除。

相對的,我們每年實施四~七次「實力測驗」(其中三次為可以與全國、全首都比較的標準測驗)、每個單元結束時實施「單元測驗」,還有範圍比單元測驗小的「小測驗」等三種(三階層)測驗。

三種測驗中,只有單元測驗列入成績,由於每個單元的跨距短,一次學習的分量沒那麼多,而且,學生知道它會列入成績,所以大家都會專心用功。

這個單元測驗的分數如果不符期待,學生可以自主申請再挑戰。這個再挑戰制度,正是每個孩子養成學習模式的關鍵。

接受一次測驗,孩子就明瞭自己不懂的問題在哪裡,若用成人的表現方式,就是問題的「可視化」。

而且,申請再挑戰的話,將不採納第一次測驗的分數,而是以再挑戰的最後測驗分數作為成績。如果是「一試決勝負」的考試,孩子們雖會因為分數而憂喜參半,但是卻不太有心仔細重新檢查答案結果。但是,如果有雪恥的機會又會如何?孩子已經了解了問題所在,便會憑著自己的意志,努力去把問題搞懂,並且開始做各種嘗試「怎麼樣才能搞懂它」。

重新學習的話,第二次測驗的分數一定會進步。

這裡有個重要的重點,重考後分數進步的孩子會得到「40分變成60分」的成功體驗。如果是「一試決勝負」的考試,意識會傾向「跟別人比分數」,所以即使實力進步了,很多孩子還是無法開心得起來。如果是跟自己比較,就能真正為自己高興。

僅僅引進「可以再挑戰的單元測驗」,就能引發孩子的學習意願,不過麴町中學還在課堂上實施「小測驗」。

小測驗的定位是單元測驗的熱身練習。

總之,「小測驗能過關的話,單元測驗就安全了,而且也不列入成績,再加上是自己計分,不會給老師造成負擔」。

以這樣的結構,提高孩子整體的成績並不困難,只要提高小測驗出題的層級就行了。雖說不列入成績,但是在小測驗如果有答不出的問題,孩子會產生危機意識:「如果這題一直陷在不懂的狀態,單元測驗就慘了。」

於是,孩子們就會自主性的開始解決難題的循環,想辦法把不懂的問題搞懂。

小測驗的結果帶動小循環。

到了單元測驗的再挑戰,帶動中規模的循環。

一再重複的經驗後,孩子們就會了解「原來念書是這麼一回事」。

而且,到了學期結束時,會出現表示「這個分數我可以接受,不想再挑戰了」的學生。換句話說,在學生自己的心裡,考試從「被迫用功」,轉變為「屬於自己要解決的問題」,不能推到別人頭上。

每個人學會念書的模式後,接受一年四~七次的實力測驗,即使結果不符合期待,也養成了自主學習循環的習慣。正因為有這樣的考試結構與設定,才能達成廢止作業的要求。

看到這裡,也許有人產生了疑問:為什麼實力測驗不列入成績呢?那是因為實力測驗的目的不在於此。

麴町中學考試的目的,是掌握「孩子們懂了什麼、不懂什麼」,然後採取行動把不懂的問題搞懂。找出適合自己的行動……這一連串的動作就是「學習方式」。

如果這裡將實力測驗列入成績,孩子們就必須大範圍的複習,很可能一開始就放棄,一連串的學習循環也會破壞殆盡。實力測驗的目的,終究只定位在測試個人實力。

廢除作業與三階層考試制度的架構,是在與眾老師再三討論之後思考出的結果。當時我常常說:「請大家更體系化的思考。」事實上,這個架構不只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對老師而言也十分合理,因為老師不需要再檢查作業,也不必批改小測驗卷了。

適應社會的能力、非認知能力

回過頭來,為什麼要廢除作業和段考呢?

我希望給孩子們本質的教育,而不是「表面」的教育。至於要怎麼做才能達到這個目的呢?先想想「這孩子長大之後會以什麼樣的姿態生活」,由此反推回來所思考的教育就行了。

現在,日本的教育現場中,還是使用紙本考試作為測量孩子實力的尺度。最近,大學採取推甄入學,企業不論學歷錄取的案例正在增加中,但那還只是少數。基本上,學校還是採取一味的灌輸固定的課程,以競爭知識量的「考試」來決定錄取的學校,甚至是工作地點,這樣的構圖依然持續著。

結果發生了什麼事呢?

許多父母為了「對孩子好」,所以讓孩子去適應與社會脫節的學校架構。但是,我認為孩子真正應該學的不是對學校的適應力,應該是「出社會時穩當生活的能力」也就是對社會的適應力才對,不是嗎?

實際上,相信很多人都深有所感,用學歷作為評量一個人的能力不太靠得住。而且環顧整個社會,很多成功的人物都與學歷沒有關係。

那麼,實際上能夠在社會上一展所長的能力是什麼呢?

它叫做「非認知能力」,是難以定量化的個人技藝(可以定量化的IQ或偏差值叫做認知能力)。

具體來說,就是:

.發現問題力與解決問題力

.持續嘗試的能力與挑戰企圖心

.後設認知力

.等無法用數字測量的能力。

其他如:

.控制情緒的能力

.帶動、引導他人的能力(協助合作力)

.從零產生價值的能力

.資訊運用力

也都是很重要的能力。相對於IQ有EQ(心理智能指數:Emotional Intelligence Quotient),相對於硬能力有軟能力。最近我在向家長們解說時,也會用「開業或轉業的能力」來表現,比較容易想像。

圖/聯經出版提供
圖/聯經出版提供

現在這時代,以學校的成績或學歷來評價一個人,還是許多成人們僵化的概念,畢竟沒有辦法那麼容易產生典範轉移。但是,我感覺那種時代即將結束,看看大人的社會,已有十分明顯的跡象。

如果,在學校裡學習的本質是「培育社會上成功的人才」,那麼孩子們真正應該學習的,是非認知能力。

非認知能力是「身為社會人的基礎能力」,而且它也是「生存的智慧」。與其在共同授課下被動學習,養成歸咎他人的習性,握有強大的武器,不論時代如何改變,任何場面都能活用,才是為未來準備的學習。

有關教養、教育的書籍中經常寫道「非認知能力的學習,關鍵在幼年期」,這絕非事實,即使升上國中還是能學會。

鍛鍊非認知能力最需要的是「環境」,然而大人們因為過去自己所受教育,因而被「既有觀念」所束縛。

圖/聯經出版提供
圖/聯經出版提供

【本文節錄自《啟動自主學習力:沒有段考、導師和功課的學校,如何造就未來最需要的人才》,聯經出版,工藤勇一/著,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自主學習 補習

相關新聞

赴美陪讀變身名廚、還學中醫 她:媽媽努力跳脫舒適圈 就是最好的身教

在婚前,Choyce是百萬年薪的業務;當媽媽後,她帶著一雙兒女玩遍世界,成了知名部落客;孩子大了,她赴美陪讀,自己也進廚藝學校拿學位,還到四季酒店當廚師;如今,她正在攻讀中醫碩士。「永保動能、放膽追夢」是Choyce的人生哲學,也是她希望教會孩子的。

全職育兒16年重返職場 她53歲奪金鐘獎60歲開咖啡館:小孩的成長只有一次 我的人生也是

小孩的成長只有一次,媽媽的人生也是。劉玉嬌曾全職育兒十多年,在小兒子十歲時,重新找自己。她做廣播做到得金鐘、打桌球打到變教練,還在60歲時考上杯測師、開了咖啡館,「人生只有一次,想做什麼,就去吧!」

當了醫生卻脫下白袍追夢》作家楊斯棓:孝順 不代表要將父母的期待照單全收

出身醫生世家,又是長子,楊斯棓從小就被期待繼承父親衣缽,當上醫生後,卻毅然離開診間追夢,「我不想因為孝順,就過著『複製貼上』的日子,我想過我的版本的人生,重新定義『孝順』這兩個字。」

孩子離家出走、不想上學可以嗎?大學老師爸爸許恆嘉:「放手不放養」取決於這些關鍵條件

很多父母都知道,隨著孩子慢慢長大,爸媽要逐漸放手。令父母疑惑的是,何時要放手?如何放手?

他到日本發展以為可以光宗耀祖返台 卻是用「逃」的回來

30節約男子把自己的資產攤在陽光底下,大聊特聊,短短時間內就吸引了許多與他一樣不懂理財的小資族,但另一方面,「為什麼30歲了只有領到這個薪水?」、「你從日本回來還領這個薪水?」、「賺這麼少還敢PO出來」、「生活費只剩4000塊真可憐!」等嘲諷也不少,但30節約男子卻不會因此而自我懷疑。

寒假年節別錯過!高中師2024年必讀好書12選 坂本龍一、哈佛教授…智慧力量「龍乎你」

龍年即將到來,有哪些書籍可以陪伴我們「除舊佈新」、「諸事大吉」呢?怡慧老師在新年精選的十二本書籍...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