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即診室/教養觀不同 別逼孩子選邊站
教養孩子,先生認為孩子補習學才藝重要,太太覺得快樂長大更好;太太主張課後不要看電視,先生則支持寫完作業可放鬆,夫妻教養觀不同調怎麼辦?專家直言,為孩子教養「失和是常態」,建議夫妻關起門喬共識,再出來面對小孩,別逼孩子選邊站。有了共同教養目標,還要分工合作並落實,而非一律丟給媽媽。
兒福聯盟設有教養專線,替爸媽解決教養的疑難雜症。兒盟親子維繫組組長廖致萱分析,夫妻對照顧孩子的想法常不同,從要不要體罰到吃飯能否看電視、每天晚上使用手機時間,都可能造成教養衝突。
廖致萱說,夫妻管教失和,最忌諱在孩子前直接吵起來,甚至出現一方拉攏孩子,直說「以後聽我的就好」,要孩子選邊站。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教授陳若琳也指出,教養最重要目的是協助孩子養成好習慣和社會化,管教不一致會讓孩子無所適從,自責「我讓爸媽吵架了」;或發現「爸媽其中一人會通融我」而鑽漏洞。
至於如何化解衝突?廖致萱建議夫妻遇衝突時先冷靜,接著私下協商出教養共識,再來教育孩子。空中大學健康家庭研究中心編撰的家長手冊描述,夫妻間要協議的教養共識包括管教行為程度,也就是何時該嚴厲、何時該寬鬆;另外也要有一致的賞罰內容,才能讓孩子覺得家中規矩有原則,心智、人格、情緒、學習成就等面向發展都更好。
雙方達成一致教養觀,但如何合作管教又是另一門學問。廖致萱指出,不少家庭採「一人扮黑臉、一人當白臉」的教養策略,但這種角色分工不必一鏡到底。陳若琳建議爸媽各自把持一些底線,比如媽媽關注課業,爸爸引導孩子提升生活能力。
夫妻間除了教養觀不同,「把小孩交給媽媽養」也是國內家庭常見景象。陳若琳說,鼓勵夫妻協力教養的「共親職」概念行之有年,更多爸爸盼參與育兒,但職場不夠友善。雙方若能協力教養是最佳狀態,除減輕彼此教養壓力,也能提升成長過程中的安全感。
延伸閱讀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