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最失望與2023最期待的五大科技

【作者: 編輯部】
揮別2022年,2023年眨眼就已經來到。新冠疫情威脅漸遠,為半導體產業帶來的是否是利多,還有待觀察。從2022年邁入2023年,有哪些令人失望與值得期待的科技趨勢呢?CTIMES編輯團隊特別挑選整理了五大最失望與最期待的科技趨勢,且聽本刊編輯部為讀者娓娓道來。
2022年五大失望
5G毫米波
毫米波(mmWave)在5G發展的初期,的確帶給大家很多的應用願景,毫米波藉由高頻訊號來提供更大的頻寬,但高頻的優勢卻同時也成為了缺點,例如高頻訊號在空氣中衰減的速度太快,原本期望能透過毫米波,讓都會區的5G通訊更順暢,但實際應用上發現毫米波真的不適合用在都市場域中。
儘管業界也提出了解決方案,就是在每個路口街燈上都可以設置一個小型基地台,來延伸毫米波的訊號範圍,但這樣的基礎工程真的勞民又傷財。那麼既然在都市開放場域不適合,很多人就提出了在封閉式的智慧廠房應該會更為適合,然而大部分工廠都採用了既有的工業通訊協定,真正採用5G毫米波作為企業專用網路的工廠也少之又少,且大部分都還是以FR1的6GHz以下頻段為主,鮮少有人真的採用毫米波。
毫米波最大的問題就在於覆蓋性不足,穩定性不夠,從原本要讓5G如虎添翼的技術,變成一個畫蛇添足的技術。沒有毫米波,5G一樣過得很好,多了毫米波,5G反而變得礙手礙腳。
元宇宙
雖然阿凡達2(Avatar)仍正在全球熱映中,但以虛擬為實的元宇宙依然是令人失望的行列裡,最讓人有感的一項。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相關供應商在一開始就把餅畫得太大,導致在實際體驗和應用需求上,出現了巨大的落差,讓消費者感覺元宇宙只是換湯不換藥的舊把戲。Meta的祖克柏(Zuckerberg)承認他太過樂觀,最後不得不裁員,就是血淋淋的案例。
另一方面則是既有的技術仍不到位,尤其是在配戴端的工業設計上,以及呈像的光學品質上,都還有一大段可以進步的空間。像是對配戴眼鏡者的支援性,以及總是不容易調教到最佳視點的顯示畫面,經常會迷焦的人機操控介面,都是仍待突破的瓶頸。
而就應用來說,沒人會懷疑虛擬技術在未來數位應用的重要性,它有著實實在在的必要性,但現在是它仍需要再進一步打磨,尤其是找出各個應用場景裡的Domain Know-how,讓使用者真的可以完完全全的沉浸進入。但目前,還沒有,不過最起碼顯示方面的問題是解決了。
半導體製造
與其說是失望,倒不如說是沮喪,因為這真的是非戰之罪。因為就技術上,半導體製程持續不斷的微縮,已經一路進軍到了3奈米,甚至結構也開始改朝換代,從FinFET轉換到GAA。此外,主攻異質整合的3D-IC也都在這一年有了舉足輕重的進展;而在市場上,在數位轉型的大趨勢下,所有電子電機產品都有晶片的需求,而且只會越來越多、越來越先進,半導體製造怎麼會不好呢?
但它就是真的不好!從台灣股民帳面平均慘賠119萬元就可以知道個大概,因為這裡頭半導體是最大的戰犯。
至於為什麼不好,最主要的原因當然是全球經濟低潮所導致的消費緊縮,造成上游的半導體製造需求也被大幅放緩,再加上美中的政經對抗持續的延燒,而且似乎沒有結束的跡象,也迫使半導體業者不得不減少在中國市場的布局。而這兩個因素就重重的打擊了半導體製造的市場。
另外,不得不說,半導體製造的費用實在太貴高了,要是一直這樣下去,任誰都受不了吧!
再生能源
早在近年來世界各國陸續推出2050年淨零碳排目標之前,台灣便已制定「2025非核家園」政策。至今雖然再生能源裝置量略有提升,但各階段指標仍是連年落後,加上儲能系統尚未成熟,須由燃煤及天然氣組成的火力發電共占比80%備援,始能維持基本的供電穩定,更讓台灣這段期間的排碳量不增反減。
因為2018年美中貿易戰、2019年COVID-19疫情,促使全球供應鏈重組,雖有部份太陽能上、中游出口廠商迎來轉單效益。但台商回流、半導體擴大投資,卻造成台灣再生能源占比「分母變大」而下降,讓經濟部在2022年坦承下調2025年再生能源占比為15.1%,須遲至2026年10月始可達標。
且因疫情導致國內外再生能源計畫停工、缺料等供應鏈瓶頸,原訂完工的時程延宕;以及2022年爆發的俄烏戰火,也帶動能源、原物料價格及運費暴漲,更加劇了綠色通膨(Green flation)危機,歐美日韓等大國皆開始延役增產燃煤(氣)、核能發電。
此時台灣再生能源政策仍舊埋首既往,以政府近年來主要推動太陽能、離岸風力發電為例,在業者面臨缺料、缺工與通膨因素下,前者總裝置容量目標已連4年跳票;後者還須加上風機大型化趨勢,與配合國產化政策壓力下,將更難能實現2026年併網進度,將隨著越接近2025年情勢越不容樂觀!
【欲閱讀更豐富的內容,請參閱 2023 年1 月(第374期)】網站CTIMES雜誌】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