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信任資安新趨勢:無密碼存取及安全晶片
【作者: 季平】
一般人以為,資安多與軟體有關,其實不然,近幾年發生的駭客攻擊事件已經從軟體延伸至硬體,比方2018年Intel爆發Meltdown、Spectre處理器安全漏洞事件,Spectre漏洞會影響採用Intel、AMD和Arm處理器的相關裝置,產生骨牌效應。類似事件讓所有人更加意識到硬體資安的重要性。
除了軟體,資安還包含硬體安全及資料保存。溫度、濕度、氣候、地震、設備老化、電力不穩等因素可能導致硬體設備故障,伴隨資料遺失或毀損,因應之道包含定期檢視硬體狀態、隨時備份重要資料、設置備用電源或不斷電系統等。此外,也要留意防竊,將硬體設備與外部隔離。資料保存方式不論是雲端儲存、硬碟或USB隨身碟,都應該謹慎面對,特別留意防災、防病毒及防竊。
趨勢科技副總經理暨TXOne Networks執行長劉榮太指出,隔斷與「零信任」是相對好的資安防護策略,宜落實以下四點:1.強化資安防護基本功,如多層次防護及修補漏洞;2.強化伺服器防護並落實嚴格的存取控管;3.建立全方位資安可視性,如端點、伺服器、網路、雲端等;4.遵守「零信任(Zero Trust)」原則。
新世代資安防護策略:零信任(Zero Trust)
2018年,Nvdia Tegra晶片漏洞禍及任天堂(Switch),名為Fusee Gelee的漏洞藏匿於Switch主機核心Nvidia Tegra X1晶片中,允許駭客執行任意程式,可能波及採用Nvidia Tegra X1晶片的其它裝置。為避免資安威脅導致企業內部網路、個人電腦遭駭,甚至成為加害者,「零信任網路安全」模式應運而生。早在2009年,Forrester首席分析師John Kindervag就提出零信任(Zero Trust Model)資安模式,在零信任環境下,所有網路流量都是「不可信任」的,資安人員須驗證及保護所有資源,限制及嚴格執行存取控管,同時檢測、記錄所有網路流量。
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所(NIST)SP800-207制定的零信任框架ZTA(Zero Trust Architecture)包含身分零信任、帳號零信任基礎下,密碼及金鑰與存取管理密切相關,隨著數位載具與裝置的多元化應用,管控密碼、金鑰成為個人或企業使用者的另一個難題。「無密碼」具有更高的存取安全性,近年來,Google、Microsoft、Apple等科技龍頭都宣布支持全球資訊網聯盟(W3C)的共通無密碼登入標準Passkey(即多裝置FIDO憑證標準),以確保跨裝置、跨平台、跨系統間存取驗證的共通性。常見的無密碼驗證形式包含生物辨識(如指紋、虹膜)、PIN碼及硬體安全金鑰。零信任、網路安全零信任、網路瀏覽零信任等,以存取控制為關鍵,執行重點包含身分驗證、特權管理、授權機制等。多數IT專家認同:身分存取驗證是零信任安全架構的基礎,在身分確認前,使用者、裝置本身及應用程式等皆應被視為「不可信任」。
重重驗證只為安全。以微軟執行Windows裝置零信任的做法為例,系統會根據使用者身分識別、位置、裝置健康情況、服務或工作負載、資料分類及監視異常狀況等所有可用資料點進行驗證及授權;使用Just-In-Time 和Just-enough-access、風險型調適型原則和資料保護等方式限制使用者存取以保護資料,同時防止攻擊者取得存取權,也會透過保護特殊許可權角色、驗證端對端加密、流量分析等方式驅動威脅偵測,以改善安全防禦能力。資訊以密碼編譯方式儲存在安全性共同處理器信賴平台模組(TPM)中,而TPM會使用晶片組上的金鑰/密碼編譯資料與Azure憑證服務進行驗證。
零信任資安新趨勢1:科技龍頭導入無密碼存取
零信任基礎下,密碼及金鑰與存取管理密切相關,隨著數位載具與裝置的多元化應用,管控密碼、金鑰成為個人或企業使用者的另一個難題。「無密碼」具有更高的存取安全性,近年來,Google、Microsoft、Apple等科技龍頭都宣布支持全球資訊網聯盟(W3C)的共通無密碼登入標準Passkey(即多裝置FIDO憑證標準),以確保跨裝置、跨平台、跨系統間存取驗證的共通性。常見的無密碼驗證形式包含生物辨識(如指紋、虹膜)、PIN碼及硬體安全金鑰。
【欲閱讀更豐富的內容,請參閱2022.11月(第372期)CTIMES雜誌】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