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任意門 發現元宇宙新商機
【作者: 季平】
自從社群媒體龍頭Facebook執行長祖克柏(Mark Zuckerberg)將Facebook更名為Meta,正式宣告元宇宙(Metaverse)時代來臨。研究機構Gartner預測:2026年全球約有25%的消費人口每日投入一小時在元宇宙平台,完成購物、工作、社交、學習等生活大小事。元宇宙結合虛實融合、數位經濟與數位科技三元素,催生各種新的應用模式及新商模。搶攻元宇宙商機,現在就得提早佈局!
當元宇宙迎面走來…
2003年,美國遊戲大廠Linden Lab發行「第二人生(Second Life)」遊戲PC版,玩家可以自創分身,在虛擬世界活出另一種人生;2018年,電影《一級玩家》的虛擬世界向我們走來,虛實融合的世界歷歷在目,這些場景都是元宇宙的未來想像。
當元宇宙開啟新世界之門,代表AR/VR/MR等數位科技更趨成熟,使用者可以透過虛擬實境VR頭戴裝置在元宇宙遊戲、參加演唱會或比賽,元宇宙應用可以落地在不同商業範疇,建構全新經濟模式,而這些因元宇宙而來的新商模將逐漸取代傳統經濟模式。
台灣新光投信數據顯示,元宇宙商機在2020年產值為4787億美元,2024年預估達7833億美元,複合年增長率(CAGR)為13.1%,應用範圍主要包含社群廣告、線上娛樂、AR/VR穿戴裝置、遊戲軟體、廣告及服務等。TrendForce預估,元宇宙將吸引更多品牌商跨入虛擬實境(VR)、擴增實境(AR)市場,帶動全球VR及AR裝置出貨量高度成長,2022年可望達1202萬台規模,年增26.4%。
美國創投家馬修.鮑爾(Matthew Ball)認為,元宇宙的核心要素包含「數位構成的廣大虛擬世界」、「提供多元使用者體驗」、「和現實世界相連的數位世界」等,元宇宙所架構的網路新世界必定深度連結真實生活。他在著作《元宇宙的框架(Framework for the Metaverse)》中指出,元宇宙核心元素包含硬體、運算、連結、虛擬平台、支付、內容/服務/資產、交換工具與標準,以及 使用者行為改變。當中牽涉的數位科技橫跨或驅動數個範疇,每一項核心元素或驅動範疇既可獨立,又能相互連結,串聯更多應用平台與商業模式。
提早卡位元宇宙新商機
元宇宙強調沉浸式體驗,提到沉浸式體驗,許多人馬上聯想到AR/VR/MR,如3D VR虛擬看屋、3D模擬電玩遊戲等,這些技術早已透過微軟、Meta等不同領域的技術整合者,實際應用在媒體、娛樂、零售業、製造業、教育、醫療等領域,甚至已經出現數位貨幣與交易,如去中心化的NFT(非同質化代幣)、加密貨幣交易平台Coinbase等;透過感測器構建數位模型,還可以模擬預演手術或執行醫療協作、提前發現病灶;數位雙生(Digital Twin)廠房可以模擬生產過程,優化生產及管理流程。
新的網路世界中,使用者可以透過「數位化身(Avatar)」與他人的數位化身或虛擬世界互動,自行生產內容、任意編輯虛擬世界,甚至擁有虛擬資產,在虛擬平台中透過虛擬貨幣與機制完成各項交易,過的是「第二人生」。元宇宙的數位資產技術近年來也蓬勃發展,如區塊鏈、NFT、智慧合約、分潤機制等。
搶攻元宇宙商機,Meta的祖克柏開出第一槍,位於加州矽谷伯靈格姆(Burlingame)的「實境實驗室」(Reality Labs)堪稱第一家「元宇宙」實體門市,預定6月9日開幕。店內將展示虛擬實境頭戴裝置遊戲,設有專門測試視訊通話裝置的空間,也將展示多款Meta硬體設備,如Oculus Quest 2 VR頭盔、視訊聊天設備Portal、雷朋(Ray-Ban)智慧眼鏡等,消費者可在店內親自體驗虛擬實境(VR)和擴增實境(AR)。
除了Meta,全球科技業者也動作頻頻,如Google Maps加入沉浸觀看功能Immersive View,透過AI人工智慧,地圖可以3D擬真呈現,使用者可以透過手機觀看城市細節,甚至欣賞不同時間、氣候背景下的城市樣貌。Google地圖早已推出AR徒步導航功能Live View,ARCore Geospatial API可以協助開發者使用Live View 3D街景技術,結合自己的App應用程式,設計出尋找車位、場景導航、玩實景地圖遊戲等消費者需求。此外,Google的AR購物也支援多種商品虛擬展示,滿足消費者線上購物體驗。
其他元宇宙應用場景已逐步找到商業模式,比方三星旗下電視產品加入非同質化代幣(NFT)整合平台,用戶可以透過電視機欣賞數位創作並購買NFT藝術品。透過三星電視的智慧校準技術,可以針對不同電視機規格,將藝術品調整成藝術創作者希望展現的形式,三星的MICRO LED、Neo QLED及The Frame美學電視都已搭載相關技術。
【欲閱讀更豐富完整的內容,請參閱CTIMES雜誌 2022 年第 367 期6月號】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