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新聞
test
0:00 /
0:00
師長「道德勸說」擇其所愛難 逾半高中生志向不明

大學學士班近兩學年退學人數逾四萬,主要原因仍為志趣不合。暨南大學校長武東星指出,台灣的教育模式下,學生升學動機純粹是「大家都要升學」,高中生鮮有機會探索,幾乎逾半高中生不清楚自己要做什麼;升學輔導專家亦認為,無論高中職畢業後主旋律仍是升學,師長對學生行「道德勸說」,實則應更尊重學生想法。
休退學數字下,多是大學在承擔高中生的迷惘,大學設置各項彈性休業機制、放寬門檻,除因應時代趨勢,一方面也回應高中生茫然下的需要。
武東星分析,高中生的選擇普遍仍反映父母的心情和期望,父母的期待也轉化成對高中辦學的壓力,不少升學導向的學校,榜單多列出一年有多少學生進入公立大學,其中又有多少人進入醫學系、資通訊相關科系,沒有的話就是辦學不利,「學校的好,只是家長期待的好。」多不是學生真正的期望。
全教總高中職主委張瓊方也坦言,高中生選擇志願仍不脫老一輩影響,教學現場也確實遇過,家長和老師反應,勸學生不要讀某些校系。不少學生是受了他人建議進入不喜歡的學系;也有學生是受學長姐影響,認為先上一校科系再雙主修或轉系,其實轉跳學系亦不容易,也導致部分學生卡關,只能休退學重考。
升學輔導平台大學問執行長魏佳卉則指出,現在學生對未來可以有更多想像,但無論高中職主旋律還是談升學,且要去社會普遍肯認的科系;甚至高中端做生涯輔導,教師本身對職業、人生途徑就無太多想像,於是師長對學生行道德勸說,學生就容易去到不願去的地方。
魏佳卉舉例,國人的觀念仍是一鼓作氣讀完大學,最好22歲畢業出社會,但美國大學生多自由調配休業時間,或高中畢業先工作,台灣在學制或觀念上都應更重視學生的樣態和想法。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udn討論區
共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