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社群「N字」歧視言論滿天飛 外籍生輔導機制難尋

社群平台PTT上曾有不少對客家族群不友善的言論,客委會不滿,曾發函教育部要求約束。然而族群歧視言論不止發生在網路平台,近日大學亦發生言論歧視事件,導致當事學生身心壓力。據教育部統計,一一〇年我國境外生數達九點二萬人,但大學社群平台近年多少可見族群歧視言論,也因言論多是一時間用詞不當,多不符合霸凌定義,即便外籍生覺得反感,也難進入處置、輔導等程序。
日前一所南部大學舉辦校慶活動,但事後校隊發出公告,參賽學生對外籍生說出傷人的言論,觸犯到種族歧視紅線,該言論也造成外籍生身心壓力和創傷,更因此差點放棄該向運動。事發校隊也發文不允許歧視行為,若再發生將逐出該名成員並永久禁賽,也不容許任何對社員、隊員的種族歧視和仇恨言論。
該校則回應,學校得知後已請學務處和國際處加以了解並保持關心,教練也告誡學生,絕對不容許歧視行為,提醒學生留意自身言行。
近年來大學廣納外籍生,但社群平台時不時可見本國學生和外籍生因生活習慣、文化不同的摩擦,在學生社群平台上搜尋關鍵字,便可見學生稱非裔學生為Nigger(黑鬼)或稱外籍生是「猴子」。
一名政大教授表示,根據學校現行制度,因霸凌有其定義,又言論歧視多數案例中都是當事人一兩句話不恰當,難符合以言論、文字「持續性」貶抑他的人的狀況,外籍生感到不舒服也只能循申訴管道,由學校找雙方溝通、再教育或記過,難進入處置、輔導等階段。
香港城市大學教授何志浩表示,歧視常以隱微的方式表述,如形容某族裔的學生身上有怪味、某個族裔學生程度很差,甚至以戲謔方式模仿對方口音;也由於台灣非多民族社會,部分觀念、詞彙帶有歧視意味不易自覺,如嫌惡東南亞移工在車站群聚,卻對白人群聚抱持相反態度;認為說英文、西裝筆挺是國際化,但信仰回教、不吃豬肉則否,都隱微踩到歧視的界線。
何志浩認為,歧視永遠不可避免,但如美國在部分求職簡歷、租屋資訊上要求不得放照片,都是在各方面避免歧視,或是設有法律的底線,由法源保護多族群社會。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