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108課綱生心聲/學習歷程頂大教授看這點 她笑認「不聽話」:別再問有沒有用!

108課綱上路三年,今年初仍就讀於台中女中的廖宥甯,和李瑞霖、陳惠平針對108課綱政策做出多達61頁的「108課綱觀察報告」,蒐集超過1500份問卷,為混亂的考招政策給出多項建議和訴求,擲地有聲。如今,廖宥甯脫離高中升學苦海,闊步邁向大學新生活,和我們再次聊起108課綱。
志向不明也OK 不在乎教授怎看自己
回憶第一次和學習歷程相見歡,相較多數人因志向不明而難下手,廖宥甯反而因內容該怎麼寫、如何編排吃盡苦頭。「你根本不知道這個東西(學習歷程)要怎麼做」,廖宥甯一直試圖認識這個制度,卻也是到高二高三才了解原來該放的是心得摘要。
向來憑自己的愛好去做事的廖宥甯坦言,找到自己的興趣「和學習歷程檔案完全沒有關係」,高中三年的諸多經歷往往是回頭看,才偶然發現其中的共通點,因此即使未來讀的是歷史系,像是修習過的哲學、社會學課程,她仍會將這些修習成果放進檔案,不在乎大學端怎麼看自己。
平日就有紀錄課程的習慣,作為永遠都是班上第一位上傳的學生,廖宥甯以俏皮又無奈的口吻形容,除了抱著早死早超生及想早點偷懶的決心,製作學習歷程檔案宛如先修未來生活、提早「社畜化」──寒假沒事做,一天內完成三份檔案;開發新的美編軟體,研究字體、排版,玩透Canva(即一款免費設計網站),廖宥甯直言因為爸爸的一句話「就當作是種學習」,試圖為枯燥的過程找出「高大上」的理由。
投其所好恐落空 經歷別論「有用無用」
學習歷程檔案的誕生在仍以升學為導向的如今,是否反而限縮學生對志願探索的想像?廖宥甯過去在投書、報導就曾提及「軍備競賽」現象——學生使勁猜想教授想看到什麼樣的成果,積攢看似漂亮的履歷,但過度的揣測、投其所好卻也可能落空。
這也讓廖宥甯想起近來分享升學歷程的故事,學妹們會問「學姐,那個『有用』嗎?」、「讀資優班這件事對考大學面試會『有用』嗎?」然而這樣的問題卻令她難以招架,「有用」這樣的字詞縈繞在心頭並打上問號。
究竟什麼是「有用」?講述這段記憶,廖宥談崩潰笑說不太懂有用、無用的定義是什麼,坦言「我覺得這還蠻難過的」。很多頂大教授都會說要(同學)「做自己」,不過當家長老師,甚至是這個社會不斷告訴你「應該要怎樣比較好」,廖宥甯認為做自己需要十足的勇氣,其中更不乏有幸運,包括去成為一個不在乎別人怎麼想的人,「這時候你就很需要搞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麼、很堅定去做」,同時她也感謝一向都很尊重自己不怎麼聽話的師長。
不要太功利! 太多預設恐失探索機會
廖宥甯給了學弟妹這樣的建議:不要太功利。「有時候有些東西你其實當初沒有預想到,但做了會突然發現好像也蠻不錯的、收穫很多」,若年紀輕輕就強調什麼東西是有用、沒用,太早給自己預設立場,在不知不覺間或許就會讓自己少掉很多探索的機會。
至於想對高一的自己說些什麼?她則希望自己好好學習,但不要再直接把WORD檔轉成PDF輸出了。「你很偷懶,但偷懶出來都要還的」,廖宥甯笑著這麼說。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