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會考自然科趨勢 考題結合生活、實驗題型是關鍵

【生物】李鴻老師、【理化】趙天豪老師、【地球科學】張羽老師、Ruby老師/力宇教育
◆生物◆
一、出題趨勢
110會考生物科,各單元幾乎都有出題,略為偏重下學期的課程,尤其是演化的單元結合地科,巧妙地讓幾個觀念一起出現在題組中。這樣跨單元跨科的出題方式,是接下來的出題趨勢。
綜觀近幾年的考題,不再是單純考背誦的題型,而是將課本學到的觀念與知識融合,並結合實驗實作及閱讀素養能力,讓學生透過解讀圖表、整理與分析應用資料,運用整合能力來找答案。
★110會考精選生物試題及解析,收錄在文章開頭影片中,一起跟著力宇教育的李鴻老師來學習解題祕訣吧。
二、未來會考生準備要點
在111年會考的準備上,李鴻老師依然強調基本觀念的重要性,首先一定要先好好閱讀過課本的內容,了解各章節的學習目標及觀念,實驗的操作過程,還有課本中出現過的圖表。當把課本的基本觀念都讀熟了,你才能明白在總複習講義中,老師如何將觀念統整,整合的方式及目的是什麼,這些都需要扎實的基礎能力。
另外108課綱期望學生學習的知識,是與生活相關,因此思考生物課本與平常生活相關的觀念,或者像是動物學中與人體相關的部分,這都是可能出現在題目敘述當中的。最後仍然需要練習題目,題目練習分成兩種:
1.單純記憶類型題目:
用來確認自己觀念上有沒有不足、不熟的部分,檢測基礎能力是否足夠。
2.歷屆試題中的圖表、實驗及閱讀題型:
遇到這類題型一定要試著去慢慢將題目讀完,找出題目中考的觀念是什麼,以及在時間限制下,是否能夠好好作答,以避免在正式考試中兵慌馬亂。
◆理化◆
一、出題趨勢
綜觀110年會考的出題方向中,計算題仍是偏少,控制變因法的實驗題型,貫串整份考題,從實驗設計,變項間分析,數據紀錄,結果討論通通都有出題。
此外,面對不同生活情境下(例如:烘焙麵包、柴油引擎、茶包天燈…)需要使用的理化觀念,判讀、理解文字圖表的訊息,連結課本知識與生活中的經驗,綜合分析、比較各答案間的差異,仍是出題的取向之一。
★想知道110會考出現了哪些精彩的理化試題,相關試題的解析可以在文章開頭影片中找到,快跟隨力宇教育的天豪老師來一一破解吧。
二、考題分布
110年的理化題數較往年增加(過去27題),今年出30題。統計這幾年的出題的分佈,各個主題出題數呈現穩定的趨勢。110年與以往相距不大,力與運動的部份雖出題較少,但是題目較往年困難。
三、面對未來會考
天豪老師建議未來會考生要注意:
1.理化跨章節整合的題型。
2.自然科情境式跨科目整合的題型。
3.計算題應與今年相同約三題。
4.出題的比例與方向應該跟上表相同。
◆地球科學◆
一、出題趨勢
這幾年會考地科的題目依舊以圖表判讀分析為主,活用題也十分靈活,除了考課本概念之外,也會需要同學做邏輯上的推理,體現科學素養的概念。
★什麼是邏輯推理題?110會考地科精選試題,讓力宇教育的張羽老師帶著同學們來挑戰看看,點開文章開頭影片開始吧。
二、會考題型分析與111準備重點
(1) 知識連結,貫穿概念
張羽老師建議同學在讀書時,千萬不要只是碎片化的記憶,要能夠連貫中間的概念,並能夠自行解釋,比如:
看到低壓中心就知道會形成不穩定的天氣
→這是結果,但你必須能夠自我解釋其原因。
初步解釋:低壓中心是上升氣流,所以造成降雨。
再詢問:但上升氣流又為何會成雲致雨?又是什麼原因產生上升氣流呢?
透過反覆的自我詢問和解釋,會在腦中架構完整的連結,把知識點連結成線,再交織成網。如此不但加深記憶,也能夠應對素養的變化題型。
(2)文字搭配圖表
圖表判讀一直是自然科的重點,每年自然會考54題當中,圖表就佔了30~40題,地球科學也不例外,如何處理圖表資訊是平常練習的重點。首先要熟讀課本講義中的圖表,理解圖表是如何濃縮文字,並正確傳達資訊。再來是自己試著整理圖表,並將課本文字以圖表方式呈現。
(3)跨領域命題
地球科學是一門適合跨領域的學科,在學習時不妨整合理化和地球科學一起思考,如大氣和溫度與熱、大氣壓力,宇宙和密度、萬有引力、圓周運動。地質的部分和生物演化及化石形成,這些都是可以彼此統整的單元,可以多加思考並交叉比對。
(4)生活的觀察
地球科學和生活息息相關,學習之後會讓你對周遭的事物更加敏銳,希望你能感受到這門學科帶來的樂趣,用充滿好奇的心去觀察世界,探索宇宙。
延伸資訊:
【Ai 學霸-小中高數位學習平台】國中會考總複習課程
https://www.ai-dux.com/bookshelf/plan?id=10249
【Ai 學霸-小中高數位學習平台】免費試讀申請
https://www.ai-dux.com/trial/index
【Ai 學霸-小中高數位學習平台】更多升學資訊
https://www.facebook.com/learn.exam.ask.diagnosis/
【力宇教育】
贊助廣告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