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問題能力從小養成 這校高一生必修專題研究

國立中山大學附屬國光高級中學將「專題研究課程」列為必修,由跨領域教師參與,以學生感興趣的題材進行教學與研究。校長陳修平表示,106學年試行後,學生陸續獲全國中學生小論文競賽、全國科展及旺宏科學獎等。新課綱也提升教師專業知能,並為學生邏輯論證、解決問題能力、科學思考等打下穩健基礎。
教育部國教署說,此校專題研究課先以組織教師社群的方式提升教師專業能力。社群中有語文、數學、自然、社會及生活科技等五大領域11名教師參與。由於是跨領域課程,任課教師除本身專業知能,還要擴展跨學科統整應用的能力。因此社群固定每月有增能活動,規畫素養導向課程設計、系統思考、閱讀素養、科學素養、研究方法等增能研習。
該校表示,教師社群共備是提升課程品質、減輕教師備課負擔的關鍵。社群參考UbD(Understanding by Design)課程發展模式,決定教學目標與課程架構,再分工編寫擅長主題的教案,例如國文老師撰寫文獻分析、數學老師編寫邏輯論證、生物老師發展實驗設計等。
接著透過社群分享,由其他領域教師進行回饋與修正。此方式使每個成員都能快速而有效率地掌握各單元精髓,學校也建立雲端資料庫,將課程資料全數上傳共享。同時也進行公開授課或攝影觀摩,再議課討論學生學習狀況,進而反思、調整,讓課程內涵日益精緻。
該校表示,老師扮演的是課程活動設計者、引導者的角色,為學生搭設學習框架,讓學生在「主動探索、互助學習」中發現原理原則。生物科老師黃翠瑩說,學生研究主題充滿創意、超出預期,像是死刑存廢、青銀共居、綠能發電等重要社會議題;橋頭糖廠、左營房地產、高雄捷運等在地議題;夾娃娃機、美圖軟體、掃地機器人等生活議題。
學生王玫琁說,這門課最特別的地方就是老師的講述時間很少,大多是小組同學間的構思、論辯、規劃和修正,「我們從討論中瞭解每個人的想法,然後再去調整,找出更好的答案」。
陳修平說,新課綱雖讓教育現場的老師有一定的挑戰與壓力,然而也開啟了教師展現專業知能、激發學生學習潛能的契機。每一堂用心設計的課程,都可看見學生的成長與改變,這樣的感動與成就難以言喻。未來學校將持續規劃更多元豐富的課程,讓學生獲得更良好的學習成果。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