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外探索中心、食農教育、釀酒小酌 花創想像多

花蓮文創園區可望成為台灣第一個結合在地聲音的文創園區,有店家認為,花蓮戶外活動文化資源豐富,卻缺少集中資訊場域,未來花創可以「戶外探索」作為功能之一;也有團體建議,花創前身是花蓮酒廠,未來可以此做為特色之一,提供釀酒體驗、歷史參訪、小酌場地。
在地手工巧克力店家「Choco Choco」店長徐歷權表示,花蓮溯溪、登山、健走、部落文化等戶外活動多采多姿,不少國外觀光客都慕名前來,但往往在花蓮車站找不到精確資訊,常常只能碰運氣亂繞。這不但對觀光客非常不便,也白白浪費花蓮的大好資源。
徐歷權說,未來花創不妨成為戶外探索中心,集中提供所有花蓮戶外活動資訊外,也現場舉辦戶外活動訓練。不但提供觀光客良好服務,更彰顯花蓮戶外文化特色,更能挹注花創經濟資源,一舉多得。
他也表示,他們店家位於花創附近,但過去不論人流或活動都很難與花創連結,因為當時廠商並未特別想與附近區域合作。未來他期待,花創園區、東大門商圈及由花蓮中山路、中正路、中華路形成的「金三角商圈」,彼此距離既然僅兩公里,應可透過合作彼此引導人流,讓花蓮觀光重鎮更擴大。
花蓮小農團體「伍go農」表示,希望花創可以是多樣活動發生之處。比如全家來此散步休閒、看展娛樂,還能有食農教育等結合花蓮在地特色的文教活動,也別辜負花創身為1913年就有的酒廠歷史,讓在地釀酒團隊進駐,既可工作,也可開放工作坊體驗,並讓客人喝現釀啤酒等。
他們說,花蓮各色文化能量多元,若能結合不同產業型態,並進一步和外地商業甚至國外觀光能量連結,一定能讓花創面目一新。
也有花蓮在地團體指出,希望花創成為居民在不同時間都可來此暢遊之處。比如一早可來此跳舞、打太極拳、遛狗散步,早上11點各場館開後,成為藝術經濟發揚之地,晚間再透過酒吧等營造花蓮的夜生活,讓花蓮更有魅力。
身為花蓮人的台北當代藝術館前館長潘小雪表示,花創未來最困難的問題可能是經營的架構,建議千萬不能急,「這種架構一定要一、兩年後才會長出來。」
她表示,像藝文空間如何與商業連結,可能要更精緻,否則以原住民來說,在自己的部落甚至替代空間設計、辦展就很好玩,為何還要跑到花創?她建議,必須要有更多誘因,仿效台北華山「會、展、演、店」等成功營運模式,也邀請藝術經紀,好好培育藝術家。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