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深越語師:會講與會教 兩碼子事
小一生明年8月起就可選讀新住民語,但部分偏鄉小校擔心,每節鐘點費才320元、每周才上1節課,恐不足以吸引合格師資任教,屆時許多新住民二代恐被迫改學閩南語等本土語文;資深越語教師則提醒,會講新住民語,不見得會教,師資應寧缺勿濫。
新北市瑞芳區鼻頭國小校長陳玉芳指出,該校有16名小學生,約三分之一是新住民二代,以母親講越語、父親講閩南語為主。她表示,小一每周才上1節新住民語,為了區區320元鐘點費,要合格師資花兩三小時的交通時間,大老遠到偏遠學校任教,誘因不足。
陳玉芳說,不只新住民語,原住民語的師資同樣不足,有阿美族的學生,因學校實在聘不到師資,最後只好學閩南語。甚至連師資應該很充足的英語教師,對偏鄉小校也是可遇不可求。陳玉芳建議政府應更務實,新住民語教學若透過寒暑假營隊密集上課、沉浸式教學,說不定比每周只上一節課還有效。
雲林大埤鄉仁和國小校長洪千惠則指出,該校有53名學生,約15%是新住民二代,校方一直鼓勵越南、柬埔寨新住民媽媽去受師資訓,但她們除要照顧小孩、料理家務,往往還要下田工作,心有餘而力不足。未來若能開放有潛力的新住民媽媽加入教學,讓她們及孩子都更有自信、能自我認同,樂觀其成;透過多校直播共學,也是可行方式。
長期在中小學及社區大學教越語、輔導新住民學生的張婉貞提醒,教師是種專業,除需要教學技巧,也有其人格特質,會講越語,跟會教越語,是完全兩碼子事。不會教的,一上台甚至還會發抖,更何況要教一個原本就坐不住的小一學生,即使線上教學效果也很有限。師資應該寧缺勿濫,「不能隨便就找一個婆婆媽媽來教!」
但張婉貞還是感謝政府用心,環顧全球,大概只有台灣把東南亞新住民語言列入課綱。不過她仍提醒,教室講台不是實習的舞台,仍應請合格教師來教新住民語。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