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解釋人腦龐大記憶儲存容量 研究:星形膠質細胞可能是關鍵

(首圖來源:pixabay)
(首圖來源:pixabay)

【文‧Emma stein】

星形膠質細胞過去被認為是大腦「管家」,主要負責支持神經細胞儲存記憶、處理思想。但新研究表明星形膠質細胞不只是幕後角色,其數量、參與大腦儲存記憶過程的程度可能超乎想像。

人腦包含約 860 億個神經元,主要作用為傳遞訊息與協調身體各部分功能;具體來說,神經元負責接收、整合、傳遞電化學訊號來發送命令,幫助我們感知外界、思考、記憶、學習、控制運動、調節情緒等。

大腦還包含數十億個星形膠質細胞(Astrocyte)與神經元相互作用,長期以來,科學家認為星形膠質細胞主要為輔助細胞,執行碎屑清理、營養供給、維持細胞外離子平衡等功能,但最近研究表明,星形膠質細胞可能在記憶儲存、其他認知功能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過去幾年,神經科學研究表明海馬迴內星形膠質細胞與神經元之間連接若被破壞,則記憶儲存與檢索能力也會受到損害,隨著鈣成像解析度改善,研究人員還發現星形膠質細胞通過依賴鈣離子的路徑釋放穀氨酸,向神經元發出信號,表明星形膠質細胞可以檢測神經活動,這些變化可能觸發星形膠質細胞釋放膠質遞質到突觸中。

為了釐清星形膠質細胞可以用它們感知到來自神經元的訊息進行哪些運算,麻省理工學院團隊最近開發星形膠質細胞-神經元連接、以及星形膠質細胞如何儲存記憶的新模型,有助解釋人腦龐大儲存能力從何而來。

增加記憶內存能力

一般突觸僅連接 2 個神經元:突觸前細胞、突觸後細胞,因此科學家目前還不清楚大腦如何在突觸連接下實現多神經元耦合以儲存更多訊息,但當星形膠質細胞加入,一切將變得不同。

一個星形膠質細胞能聯繫數十萬個神經元與突觸,因此團隊大膽假設這類型細胞可能存在突觸之間的信息傳遞,新模型便為這種大腦儲存系統運作方式提供解釋,推測星形膠質細胞能透過鈣離子流訊號與神經元網路「溝通」進行複雜運算,協助建立龐大記憶容量。

新模型除了表明星形膠質細胞可同時連接多個神經元,進而大幅提高記憶儲存容量,另一關鍵特徵是它將星形膠質細胞視為一組突觸而非單一實體,每組突觸都可視為一個基本運算單元,進而產生比純神經元網路更大、更有效率的記憶系統。

後續若要測試該模型是否能準確描述大腦存儲記憶過程,可以嘗試開發精確操縱星形膠質細胞連接的方法,然後觀察這些連接如何影響記憶功能,除了提供大腦如何儲存記憶的新見解,也可做為下一代人工智慧新開發潛力。

【本文章由科技新報授權提供,更多精彩內容請詳科技新報官網

延伸閱讀

顯而立見/落實「三力」 改變人生

輝達:全球AI工廠會達百座

Neuro的開發工程師Vedal宣布6/9將回歸開發直播:V3聲音模型還沒好

氣味對大腦產生極大影響力 研究:空氣中添加香草味 女性服裝銷量會倍增

相關新聞

東太平洋群島野生番茄「逆向」演化 重新產生古代毒性分子適應環境

東太平洋年輕火山島上,一些野生番茄植物正表現出不尋常行為,它們拋棄過去數百萬年演化進程,「逆轉」回更原始遺傳基因重新產生有毒化合物,進一步活化古老化學防禦系統。科學家認為,這種基因退化結果可能有助它們在惡劣島嶼條件生存。

百年爭論落幕 新研究發現大腦到老仍能形成新神經元

幾十年來,我們都認為人類大腦在童年後就停止形成新神經元,但一項具里程碑意義的新研究顛覆此教條,提供迄今最明確證據表明老年人大腦仍持續形成新神經元。

不願當白領奴隸 專家:年輕人兼職就是正職

年輕人愈來愈重視生活與工作平衡,畢業後不像前幾代急著找正職工作,每天過安穩的打卡生活,一輩子與同事競逐同樣職涯階梯。現在他們在零工經濟時代,身兼多種工作,希望快速貢獻所長,也給自己更可掌控時間的人生。

嚮往更好的生活 中國富豪正在移居日本

如果你有錢,想要離開自己國家,無論是因為教育體系、未來發展、生活品質,或只是因為氣候等因素,不考慮語言的話,通常會希望移民到歐美國家,但這幾年,保守風氣的日本也逐漸吸引亞洲富豪,在最新移民報告中,日本成為香港之後,吸引高淨值人士的目的地。

X世代最焦慮 研究:一人賺錢養家的時代已過去

美國應該是這幾年發達國家物價上漲最可怕,日前調查詢問美國人,年收入要多少才夠,結果顯示,超過 25% 美國人認為需要至少 15 萬美元才能感到經濟安全。超過四分之三的美國人表示,他們目前感覺經濟不安全,尤其處於三明治 X 世代的人。

全球百萬美元富豪大增 研究:多數人只是房奴

資產 100 萬至 500 萬美元的百萬富翁數量飆升中,瑞銀集團 (UBS) 最新報告,去年全球有近 5,200 萬名「普通」百萬富翁,是 2000 年四倍。百萬富翁將成新中產階級,且這些人不覺得自己很有錢。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