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又添一國!川普親曝「和印尼達成協議」與普拉伯沃直接交涉

美股早盤漲跌互見「輝達飆、台積電俏」 稀土股MP Material噴17%

遭高壓電傷命危!台電員工裝葉克膜搶救中 家屬趕赴醫院盼集氣

吃垃圾食物等於吃進塑膠微粒 研究:導致憂鬱症、失智症

(首圖來源:Pixabay)
(首圖來源:Pixabay)

【文‧黃嬿】

雙薪家庭三餐要求快速便利,外食比例增加,攝取超加工食品的機會也更多。現在超加工食品占一個人能量攝取過半,這些食品的微塑膠濃度明顯高於全食品。科學家發現,塑膠微粒可繞過血腦屏障進入大腦,可能就是導致大腦病變的原因,人們攝取愈多垃圾食物,風險隨之增加。

多項研究已發現,垃圾食物通常指的是超加工食品,食品加工程度越高,含塑膠顆粒就越多。如研究發現,雞塊每克含塑膠微粒比雞胸肉多 30 倍。食品加工論壇稱,可能是因超加工食品在加工和包裝過程接觸的塑膠數量更多。 

科學家已找到塑膠微粒繞過血腦屏障進入大腦的途徑。血腦屏障是大腦周圍的一層保護性細胞,可阻擋有害物質進入大腦,同時鎖住有益化學物質。最近《腦醫學》(Brain Medicine) 研究發現,塑膠微粒會搭乘脂肪分子,滲透血腦屏障。

一旦塑膠顆粒進入大腦,就會引發氧化壓力,損害細胞,並增加神經系統疾病的風險。研究人員表示,塑膠微粒對引發憂鬱症和癡呆症等神經精神疾病的神經傳導物質有特殊影響。

先前的研究發現,食用超加工食物的人罹患憂鬱、焦慮和睡眠不佳的風險明顯更高,這種飲食方式也會增加罹患癡呆症的風險。作者認為,塑膠微粒可能是與食用超加工食品相關神經系統疾病的隱藏驅動因素。 

血液分離技術清除微塑膠

身體似乎可清除一些塑膠,主要是較大顆粒,過去研究發現,人類糞便尿液有塑膠微粒,而以塑膠微粒為食的蝌蚪研究發現,60%~70% 塑膠會排泄。未隨廢物排出的塑膠似乎會從腸道進入血液,轉移到肝臟和大腦等其他器官。

《腦醫學》刊登的另一項研究發現體外血液分離術,可去除塑膠微粒,包括抽取患者的血液,然後用機器將血液分離成血漿和血細胞等部分。然後,過濾血漿去除任何不需要的物質,如塑膠微粒,並將乾淨血漿和血球輸回患者身體,測試 21 名患者,至少兩輪過濾的體外血液分離術成功去除血液塑膠。

倫敦國王學院心血管和代謝醫學教授、主要作者表示,「雖然我們需要選擇更乾淨食物和包裝替代品,減少接觸塑膠微粒,但我們也需要研究如何去除人體的顆粒。」全球塑膠危機日益嚴重,探索保護身體免受塑膠微粒侵害的方法,幫助我們保持頭腦清醒。

【本文章由科技新報授權提供,更多精彩內容請詳科技新報官網

延伸閱讀

一隻鳥吃下778片塑膠…壓肚子竟傳出摩擦聲 澳洲「最乾淨小島」也難逃汙染

台大研究曝憂鬱症致病新基因 專家:可發展篩檢延緩發病

塑膠衣架和曬衣夾為何會發臭?和1原因有關!3招延長使用壽命

即使有運動也逃不過!日常2隱形習慣超傷腦 做5件事延緩大腦退化

相關新聞

高溫引發熱焦慮 專家:年輕人風險更大

大腦是一個容易受到熱量嚴重影響的器官,進入夏季的連日高溫,容易導致一系列身體不適之外,認知功能短暫受影響,感覺疲倦、頭痛、頭暈,也會造成情緒失調和暴力行為增加。印度研究就發現,長期高溫會增加精神疾病的風險,而處在壓力爆表邊緣的年輕一代,更是氣候變遷下的脆弱族群。

東太平洋群島野生番茄「逆向」演化 重新產生古代毒性分子適應環境

東太平洋年輕火山島上,一些野生番茄植物正表現出不尋常行為,它們拋棄過去數百萬年演化進程,「逆轉」回更原始遺傳基因重新產生有毒化合物,進一步活化古老化學防禦系統。科學家認為,這種基因退化結果可能有助它們在惡劣島嶼條件生存。

百年爭論落幕 新研究發現大腦到老仍能形成新神經元

幾十年來,我們都認為人類大腦在童年後就停止形成新神經元,但一項具里程碑意義的新研究顛覆此教條,提供迄今最明確證據表明老年人大腦仍持續形成新神經元。

不願當白領奴隸 專家:年輕人兼職就是正職

年輕人愈來愈重視生活與工作平衡,畢業後不像前幾代急著找正職工作,每天過安穩的打卡生活,一輩子與同事競逐同樣職涯階梯。現在他們在零工經濟時代,身兼多種工作,希望快速貢獻所長,也給自己更可掌控時間的人生。

嚮往更好的生活 中國富豪正在移居日本

如果你有錢,想要離開自己國家,無論是因為教育體系、未來發展、生活品質,或只是因為氣候等因素,不考慮語言的話,通常會希望移民到歐美國家,但這幾年,保守風氣的日本也逐漸吸引亞洲富豪,在最新移民報告中,日本成為香港之後,吸引高淨值人士的目的地。

X世代最焦慮 研究:一人賺錢養家的時代已過去

美國應該是這幾年發達國家物價上漲最可怕,日前調查詢問美國人,年收入要多少才夠,結果顯示,超過 25% 美國人認為需要至少 15 萬美元才能感到經濟安全。超過四分之三的美國人表示,他們目前感覺經濟不安全,尤其處於三明治 X 世代的人。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