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女學霸遭控科展作品涉抄襲!台大:不影響錄取資格

苗栗行人擅闖軌道!台鐵新自強號延誤近1小時

撿到「短腿無尾貓」帶回家收編!細看卻發現悲傷身世 現況曝光網淚崩

吃垃圾食物等於吃進塑膠微粒 研究:導致憂鬱症、失智症

(首圖來源:Pixabay)
(首圖來源:Pixabay)

【文‧黃嬿】

雙薪家庭三餐要求快速便利,外食比例增加,攝取超加工食品的機會也更多。現在超加工食品占一個人能量攝取過半,這些食品的微塑膠濃度明顯高於全食品。科學家發現,塑膠微粒可繞過血腦屏障進入大腦,可能就是導致大腦病變的原因,人們攝取愈多垃圾食物,風險隨之增加。

多項研究已發現,垃圾食物通常指的是超加工食品,食品加工程度越高,含塑膠顆粒就越多。如研究發現,雞塊每克含塑膠微粒比雞胸肉多 30 倍。食品加工論壇稱,可能是因超加工食品在加工和包裝過程接觸的塑膠數量更多。 

科學家已找到塑膠微粒繞過血腦屏障進入大腦的途徑。血腦屏障是大腦周圍的一層保護性細胞,可阻擋有害物質進入大腦,同時鎖住有益化學物質。最近《腦醫學》(Brain Medicine) 研究發現,塑膠微粒會搭乘脂肪分子,滲透血腦屏障。

一旦塑膠顆粒進入大腦,就會引發氧化壓力,損害細胞,並增加神經系統疾病的風險。研究人員表示,塑膠微粒對引發憂鬱症和癡呆症等神經精神疾病的神經傳導物質有特殊影響。

先前的研究發現,食用超加工食物的人罹患憂鬱、焦慮和睡眠不佳的風險明顯更高,這種飲食方式也會增加罹患癡呆症的風險。作者認為,塑膠微粒可能是與食用超加工食品相關神經系統疾病的隱藏驅動因素。 

血液分離技術清除微塑膠

身體似乎可清除一些塑膠,主要是較大顆粒,過去研究發現,人類糞便尿液有塑膠微粒,而以塑膠微粒為食的蝌蚪研究發現,60%~70% 塑膠會排泄。未隨廢物排出的塑膠似乎會從腸道進入血液,轉移到肝臟和大腦等其他器官。

《腦醫學》刊登的另一項研究發現體外血液分離術,可去除塑膠微粒,包括抽取患者的血液,然後用機器將血液分離成血漿和血細胞等部分。然後,過濾血漿去除任何不需要的物質,如塑膠微粒,並將乾淨血漿和血球輸回患者身體,測試 21 名患者,至少兩輪過濾的體外血液分離術成功去除血液塑膠。

倫敦國王學院心血管和代謝醫學教授、主要作者表示,「雖然我們需要選擇更乾淨食物和包裝替代品,減少接觸塑膠微粒,但我們也需要研究如何去除人體的顆粒。」全球塑膠危機日益嚴重,探索保護身體免受塑膠微粒侵害的方法,幫助我們保持頭腦清醒。

【本文章由科技新報授權提供,更多精彩內容請詳科技新報官網

延伸閱讀

一隻鳥吃下778片塑膠…壓肚子竟傳出摩擦聲 澳洲「最乾淨小島」也難逃汙染

台大研究曝憂鬱症致病新基因 專家:可發展篩檢延緩發病

塑膠衣架和曬衣夾為何會發臭?和1原因有關!3招延長使用壽命

即使有運動也逃不過!日常2隱形習慣超傷腦 做5件事延緩大腦退化

相關新聞

年輕不是本錢 分析:畢業生面臨40年來最糟就業市場

畢業後進入穩定企業上班,幾乎是不需思索的人生路線,但現在這條路可能不太好走。年輕就業市場面臨 40 年來最糟糕的境地,《紐約時報》過去幾個月訪談經濟學家、企業高層和年輕求職者後,發現一個令人不安的結論,即初階工作職缺愈來愈少,至少在一定程度是被 AI 快速進步害的。

助解釋人腦龐大記憶儲存容量 研究:星形膠質細胞可能是關鍵

星形膠質細胞過去被認為是大腦「管家」,主要負責支持神經細胞儲存記憶、處理思想。但新研究表明星形膠質細胞不只是幕後角色,其數量、參與大腦儲存記憶過程的程度可能超乎想像。

從「狼人」到「鼠人」 年輕人拒絕就業將衝擊廣泛

讀書是為了謀得好工作,畢業就進入職場,應該是每個年輕人不需思索的任務。但現在不一樣了,年輕人畢業後不急著找到一份正職,而是過著對自己而言更平衡的生活,專家稱,這可能是幾十年來最重要的文化轉變。

吃垃圾食物等於吃進塑膠微粒 研究:導致憂鬱症、失智症

雙薪家庭三餐要求快速便利,外食比例增加,攝取超加工食品的機會也更多。現在超加工食品占一個人能量攝取過半,這些食品的微塑膠濃度明顯高於全食品。科學家發現,塑膠微粒可繞過血腦屏障進入大腦,可能就是導致大腦病變的原因,人們攝取愈多垃圾食物,風險隨之增加。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