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說好的休兵?以色列剛同意停火提案 以軍稱再偵測伊朗發射飛彈

天殘情史被翻出!總遇渣男「戀愛卑微」 當賀瓏地下女友獨自墮胎

林柏宏因父債與家族撕破臉 叔伯怒控「忘恩負義」…經紀人回應了

發現新罕見基因突變 某些人1天睡4~6小時就完全恢復精力

(首圖來源:pixabay)
(首圖來源:pixabay)

【文‧Emma stein】

一般成年人每天需睡滿 7~8 小時才能「開機」正常運轉,但有些人天生睡得少卻不會感到睡眠不足,根據一項研究結論,這些人可能擁有新發現的罕見基因突變,就算一天只睡 4 小時也不會發生睡眠剝奪的負面影響。

睡眠是人體儲存能量、排毒、修復損害和重新補充體力的重要機制,多數成年人每晚都需睡約 7~8 小時才能處於最佳狀態讓身體正常發揮功能,降低罹患心髒病、糖尿病、中風、肥胖、抑鬱症等疾病風險,然而世界存在一些天生短眠者,他們每晚只睡 4~6 小時就恢復滿滿元氣,還能保持良好生理與認知功能。

最近,研究人員在一位每晚平均只睡 6.3 小時的健康長者身上辨識出與天生短眠者相關的新罕見遺傳基因突變,名為 SIK3-N783Y。實驗中,團隊也證實攜帶此突變的老鼠睡眠時間明顯少於正常老鼠(減少 31 分鐘),且睡眠剝奪後仍展現較少睡眠需求。

計算分析表明,突變明顯引起 SIK3 蛋白結構變化,損害其將磷酸分子轉移到其他蛋白質的能力,結果導致睡眠持續時間減少。

目前相關研究已鑑定出 5 個與短睡眠相關的基因突變(發生在 DEC2、ADRB1、NPSR1、GRM1 等 4 個基因上),最新發現的基因突變影響與嗜睡有關的 Sik3 基因,研究人員表示,這可能凸顯 SIK3 是提高睡眠效率的有效治療靶標。

新論文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刊》(PNAS)。

【本文章由科技新報授權提供,更多精彩內容請詳科技新報官網

延伸閱讀

印度 比卡內爾 Bikaner 景點全攻略|老鼠神廟、耆那教初體驗與超熱門IG打卡景點

影/罕見白孔雀出現宜蘭員山鄉逛大街 牠有個浪漫名叫「白雪」

米奇亂入課堂嚇壞師生 高雄三民區某國中鼠患嚴重存在多年無解

影/不菸不酒、愛運動卻罹患肺腺癌 醫發現她是基因突變

相關新聞

房貸、社群、通膨 高薪家庭也成月光族

這個年代,錢賺再多好像都不夠多,年收入 300 萬以上的家庭,可能也會哀嘆自己比不上鄰居。一個金錢慾望遠不滿足的時代,不只限於台灣,甚至在印度這個經濟快速起飛的國家,也有一樣的問題,財經專家點名三大禍首,就是通膨、房貸,以及社群創造的慾望漩渦。

青少年憂鬱與螢幕時間無關 研究:成癮行為才是主因

青少年時期應該是人生最快樂的時候,家庭羽翼下可以盡情探索世界,建立自我的磐石,但是無論在美國還是台灣,青少年憂鬱症狀愈來愈多,專家將原因歸咎於手機,許多父母也積極限制孩子看手機的時間,但最新研究發現,造成心理健康不佳的原因不是時間長短,而是成癮行為。

遠距工作是特權 網友:根本是農奴與貴族的差別

摩根大通執行長 Jamie Dimon 公開反對遠距辦公,是要求員工每週五天返回辦公室的知名高階主管之一,但最近被批評,返回辦公室政策似乎並不適用於所有人,尤其是高階主管,他們有時會有不同的規則,引發網路上撻伐,稱農奴不行但貴族可以,歡迎回到封建時代。

放眼兒童神經可塑性 汪滔:想等Neuralink腦機介面技術 成熟後再生小孩

近日剛成為 Meta 團隊一員,Scale AI 創辦人暨執行長汪滔接受美國知名 YouTuber 採訪時表示,兒童大腦神經可塑性最高,他希望等到 Neuralink 或其他腦機介面技術成熟後再生小孩。

大財富轉移時代將臨 專家:小心「熵」趁隙作亂

常說富不過三代,第一代創業奠定家族財富基礎,第二代謹守財庫,到了第三代通常來了個揮霍之子,家族財富瞬間蒸發。至於為何總是有這樣的輪迴不斷上演,理財專家表示,世界上萬物都遵循物理學定律,若不持續管理,最終都會走向混亂。

揭開不生真相 聯合國:生育率下墜是因為財務焦慮

不結婚生孩子、結了婚不生孩子,或是傳統的結婚生子,現在都可被社會接受,社會學家認為,這是這一代年輕人更自由的象徵,他們可以擺脫傳統約束,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模式。但這種說法可能無法反映社會現實,聯合國報告一針見血的指出,全球年輕人都不再想要多生孩子,原因不是自由意志,而是他們怕沒錢。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