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時糟蹋身體 36歲就會開始衰老

(首圖來源:Unsplash)
(首圖來源:Unsplash)

【文‧黃嬿】

別以為還年輕,過著糟蹋自己健康的生活不會怎樣,芬蘭科學家追蹤數百名參與者 30 年來的健康情況發現,年輕時吸菸、過度飲酒和缺乏運動等有害的生活方式,最早在 36 歲就會感到身心衰老症狀。

生活方式與健康相關研究很多,但先前的研究通常追蹤個體從中年起的情況,時間跨度通常為 20 年左右,而這項新研究探索的時間更早,從成年早期就開始,研究還探索這些生活方式的選擇,長時間下來,不只影響身體健康而且影響心理健康。

研究追蹤 1959 年出生於芬蘭城市的數百名兒童,從童年到 60 歲出頭的狀況,並在 27364250 61 歲時分析身體檢查數據,評估他們的健康狀況。包括調查他們的憂鬱症症狀和心理健康狀況,以及血壓、腰圍、血糖、膽固醇和其他血脂水平,綜合代謝風險評分評估身體健康狀況。參與者還需要自我評估過去一年的健康狀況。

研究人員在每個時間點分別調查參與者的三種危險行為程度,包括吸菸、酗酒,定義為女性每年至少消費 7,000 克酒精,男性每年至少消費 10,000 克酒精,以及缺乏身體活動,定義為每週運動少於一次。

不健康行為各階段都有殺傷力

研究結果顯示,在任何時間點從事這三種不健康行為的人,與沒有從事這三種不健康行為的人相比,在憂鬱症狀、代謝風險、心理健康與自評健康狀況都更差,其中缺乏運動與身體健康狀況不佳密切相關,吸菸主要與心理健康狀況不佳有關,而大量飲酒則與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狀況下降有關,長期從事這三種危險行為的人,分數更糟。當參與者 30 多歲時,影響就會出現。

作者表示,中年時期養成更健康的習慣對老年也有好處,研究發現,從 36 歲到 61 歲這段時間內,這種關聯基本上相似,但年輕時糟蹋身體並非沒有傷害,不良的生活方式累積,到 36 歲時就會顯現出來。

這項研究可能適用於 1950 年代末和 1960 年代在芬蘭和其他西方國家出生的人。然而,由於文化和社會變化,以及當今社會有不同的生活風險因素,年輕一代可能有其他不良的生活方式,影響身心健康。但基本上,心臟病和癌症等非傳染性疾病造成全球近四分之三的死亡,透過遵循健康的生活方式,個人可以降低罹患這些疾病的風險並減少早逝的幾率。

研究強調及早解決吸菸、酗酒和缺乏運動等有害健康行為的重要性,養成更健康的習慣永遠不嫌晚。想要健康老化,最好從現在就開始戒除不良習慣。該研究已發表在《醫學年鑑》期刊,被視為至今最全面的長期研究之一

【本文章由科技新報授權提供,更多精彩內容請詳科技新報官網

延伸閱讀

基市攜手學校、家庭與醫療系統 共同守護孩子心理健康

陸攜手芬蘭 攻鋰電池材料

陸與芬蘭合資首家鋰電池材料廠動工 瞄準新能源車需求

彩虹社EN LUXIEM Ike Eveland無預警畢業 理由為長期缺席與心理健康問題

相關新聞

年輕不是本錢 分析:畢業生面臨40年來最糟就業市場

畢業後進入穩定企業上班,幾乎是不需思索的人生路線,但現在這條路可能不太好走。年輕就業市場面臨 40 年來最糟糕的境地,《紐約時報》過去幾個月訪談經濟學家、企業高層和年輕求職者後,發現一個令人不安的結論,即初階工作職缺愈來愈少,至少在一定程度是被 AI 快速進步害的。

助解釋人腦龐大記憶儲存容量 研究:星形膠質細胞可能是關鍵

星形膠質細胞過去被認為是大腦「管家」,主要負責支持神經細胞儲存記憶、處理思想。但新研究表明星形膠質細胞不只是幕後角色,其數量、參與大腦儲存記憶過程的程度可能超乎想像。

從「狼人」到「鼠人」 年輕人拒絕就業將衝擊廣泛

讀書是為了謀得好工作,畢業就進入職場,應該是每個年輕人不需思索的任務。但現在不一樣了,年輕人畢業後不急著找到一份正職,而是過著對自己而言更平衡的生活,專家稱,這可能是幾十年來最重要的文化轉變。

吃垃圾食物等於吃進塑膠微粒 研究:導致憂鬱症、失智症

雙薪家庭三餐要求快速便利,外食比例增加,攝取超加工食品的機會也更多。現在超加工食品占一個人能量攝取過半,這些食品的微塑膠濃度明顯高於全食品。科學家發現,塑膠微粒可繞過血腦屏障進入大腦,可能就是導致大腦病變的原因,人們攝取愈多垃圾食物,風險隨之增加。

不是年輕人 研究:現在最痛苦的是X世代

現在媒體動輒談論年輕的千禧世代出生多麼不幸,最近又談到Z世代一出社會就面臨永遠負擔不起的生活成本,擔憂他們的未來與心理狀態。其實最痛苦的都不是這兩個世代,一項調查發現,痛苦指數最高的其實是50歲的 X 世代。

遠距工作者敬業度最高 沒有彈性選項的員工最不快樂

遠距辦公、混合工作模式,或是沒有彈性的辦公室工作,可能各有優缺點。最近蓋洛普調查發現,完全遠距辦公者的工作投入程度最高,反而是只有辦公室工作選項的人工作投入度最低,自我感覺程度也最差。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