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感的關鍵 研究:慷慨與善意比有錢更重要

(首圖來源:Unsplash)
(首圖來源:Unsplash)

【文‧黃嬿】

蓋洛普 (Gallup) 最新公布的全球幸福感排名中,北歐國家繼續占據榜首,芬蘭、丹麥、冰島和瑞典仍然是世界上最快樂的國家。這次報告還強調善良的力量,指出慷慨的行為和對他人善意的信任,是幸福的重要預測因素,甚至比賺取更高的薪水更重要。

今年排名前十的國家還包括拉丁美洲的哥斯大黎加和墨西哥,以及中東的以色列。值得注意的是,美國自去年首次跌出前 20 名之後,就再也沒有重返榜單。整體來看,15 個西方工業國家目前的幸福感比 2005~2010 年期間有所下降。

除了國家排名之外,最新報告還關注關懷和分享對人們幸福感的影響。蓋洛普報告發現,人們預期錢包不見後能歸還的國家,如北歐國家,幸福感排名最高,證明只要簡單相信其他人會以誠實和正派的方式行事,就能提高整體生活滿意度。

研究認為,善良並期待他人的善良,比避免犯罪或經濟困難等重大負面事件,更能預測一個人的幸福感。換句話說,相信周遭人的善意,比賺取更高的薪水更能為我們的幸福帶來影響。

選擇善意的連鎖效益

蓋洛普報告指出,如果慈善行為能夠反映《世界幸福報告》提及的三個條件,即關懷連結、選擇和明顯的正面影響,那麼慈善行為可以帶來更多益處。關懷連結是指當人們透過奉獻,感受到社會連結時,幸福感就會被放大。簡而言之,當給予能夠加強關係時,它會更有成就感。

選擇的意思是當個人能自由選擇如何幫助他人,而不是覺得有義務這樣做時,幸福感會更大。第三個條件是知道自己的慷慨,正在帶來實際的改變,會增強付出帶來的情感回報。報告指出,從事善舉可以帶來心理上的鼓舞,並產生連鎖反應,鼓勵其他人也這樣做。且好處不只在於當下感覺良好,長期研究發現,持續的慷慨行為可以改善身心健康、增強社會連結、甚至延長壽命。

實驗證實慷慨的幸福感

這些發現再次證實社會科學家長期以來的觀點,即仁慈使施予者和接受者都受益。2017 年發表於《自然通訊》期刊的一項涉及 50 人的小型研究中,參與者在幾週內共計獲得 100 美元的贈款,一半的人被要求把這筆錢花在自己想要的任何東西上,另一半人被要求用這筆錢為別人買東西。實驗結束時,為別人花錢的人,比為自己花錢的人感到更快樂。

美國克利夫蘭醫學中心 (Cleveland Clinic) 也有研究發現,幫助別人和給予別人東西,可以增加一個人的「感覺良好」化學物質,如多巴胺、血清素和催產素,證明人類是社會性物種,當彼此友善時人們能活得更好。

這次許多發達國家不在幸福名單之列,但哥斯大黎加與墨西哥都上榜,代表更幸福的世界可能比我們想像的更簡單,單純為別人買杯咖啡或為身後的人扶門,都是增加幸福感最簡單的方法。

【本文章由科技新報授權提供,更多精彩內容請詳科技新報官網

延伸閱讀

北歐為何連8年霸榜世界最幸福國家?一聽街上路人講秒懂:活像童話故事

川普重返白宮 台遭列「骯髒15國」!金管會迎戰:最擔心這兩件事

美國人不幸福 原因與獨自用餐有關

中國大陸走私商品重創墨西哥產業 墨國政府加強查緝

相關新聞

青少年憂鬱與螢幕時間無關 研究:成癮行為才是主因

青少年時期應該是人生最快樂的時候,家庭羽翼下可以盡情探索世界,建立自我的磐石,但是無論在美國還是台灣,青少年憂鬱症狀愈來愈多,專家將原因歸咎於手機,許多父母也積極限制孩子看手機的時間,但最新研究發現,造成心理健康不佳的原因不是時間長短,而是成癮行為。

遠距工作是特權 網友:根本是農奴與貴族的差別

摩根大通執行長 Jamie Dimon 公開反對遠距辦公,是要求員工每週五天返回辦公室的知名高階主管之一,但最近被批評,返回辦公室政策似乎並不適用於所有人,尤其是高階主管,他們有時會有不同的規則,引發網路上撻伐,稱農奴不行但貴族可以,歡迎回到封建時代。

放眼兒童神經可塑性 汪滔:想等Neuralink腦機介面技術 成熟後再生小孩

近日剛成為 Meta 團隊一員,Scale AI 創辦人暨執行長汪滔接受美國知名 YouTuber 採訪時表示,兒童大腦神經可塑性最高,他希望等到 Neuralink 或其他腦機介面技術成熟後再生小孩。

大財富轉移時代將臨 專家:小心「熵」趁隙作亂

常說富不過三代,第一代創業奠定家族財富基礎,第二代謹守財庫,到了第三代通常來了個揮霍之子,家族財富瞬間蒸發。至於為何總是有這樣的輪迴不斷上演,理財專家表示,世界上萬物都遵循物理學定律,若不持續管理,最終都會走向混亂。

揭開不生真相 聯合國:生育率下墜是因為財務焦慮

不結婚生孩子、結了婚不生孩子,或是傳統的結婚生子,現在都可被社會接受,社會學家認為,這是這一代年輕人更自由的象徵,他們可以擺脫傳統約束,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模式。但這種說法可能無法反映社會現實,聯合國報告一針見血的指出,全球年輕人都不再想要多生孩子,原因不是自由意志,而是他們怕沒錢。

年輕不是本錢 分析:畢業生面臨40年來最糟就業市場

畢業後進入穩定企業上班,幾乎是不需思索的人生路線,但現在這條路可能不太好走。年輕就業市場面臨 40 年來最糟糕的境地,《紐約時報》過去幾個月訪談經濟學家、企業高層和年輕求職者後,發現一個令人不安的結論,即初階工作職缺愈來愈少,至少在一定程度是被 AI 快速進步害的。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