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跳車2次咬人比特犬確定被沒入 北市動保處開罰飼主14萬元

連徐睿知都不放過! 金秀賢經紀公司黑暗內幕曝光

雇主低估遠距工作魅力 研究:員工視遠距是福利=加薪

(首圖來源:Unsplash)
(首圖來源:Unsplash)

【文‧黃嬿】

美國企業到美國政府,都在叫員工返回辦公室工作,專家不認為這些強制令會改變遠距工作的趨勢。一項調查發現,員工認為工作與生活的平衡,是遠距工作帶來最大的好處,許多員工為了能夠在家工作,他們願意減薪或是兼職。

亞馬遜、AT&T、波音、戴爾、摩根大通、UPS 和《華盛頓郵報》等大公司已要求部分員工返回辦公室。美國總統川普在上任時也發布命令,終止聯邦僱員的遠距工作 ,要求全職到辦公室上班。

寧可減薪換取遠距工作

這些趨勢引發疫情後採行的混合或遠距工作趨勢是否結束的討論,但專家認為,企業的一意孤行,忽略勞工對遠距工作的重視程度。根據哈佛大學、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和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的研究人員最近一項研究發現,2 千多名受訪者約 40% 表示,願意接受至少 5% 減薪,保住遠距工作,約 9% 願意放棄至少 20% 薪水換取遠距工作。

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委託哈佛商學院教授針對近 1,400 名美國科技業員工,平均年齡為 32 歲,工作經驗約七年,平均工作年薪總和為 239,000 美元,平均甚至願意接受高達 25% 減薪,以換取完全或部分遠距工作。

研究職場管理的史丹佛大學經濟學家表示,員工認為在家工作福利=加薪,即使一週只工作兩三天。普通員工認為遠距工作=加薪 8% 左右,且長期觀察,這數字非常穩定。

遠距工作不只有益勞工,對企業也有利可圖。雇主可縮小辦公空間節省房地產成本,也可聘用全國求職者,根據地理位置不同,薪水可能相對較低。在家工作員工辭職數也會減少,減少公司招募與培訓人員成本。

遠距工作趨勢不會結束

新冠疫情後讓白領體驗到遠距工作的好處,但許多雇主都低估遠距工作的吸引力,專家認為,徹底取消遠距工作對招募、留任、士氣和生產力方面產生高昂成本,因此企業不可能大規模放棄遠距工作。

即使大企業紛紛呼籲取消遠距工作,但整體遠距工作比例也比疫情前高。WFH Research 數據,過去兩年,工作週的在家工作有薪天數保持穩定,介於 25%~30%,是新冠疫情前三倍多。公司宣布結束遠距工作的訊息與實際狀況似乎有脫節。

史丹佛大學教授認為,過去兩年員工對混合工作的時間安排,基本上保持穩定,他並不認為美國政府終止在家工作,代表所有人都會終止在家工作。某實施遠距工作的顧問公司老闆直言,他樂見許多大企業召回員工,因這樣他的公司對人才會更有吸引力。

【本文章由科技新報授權提供,更多精彩內容請詳科技新報官網

延伸閱讀

川普若對台晶片徵稅 專家:致美經濟孤立、有利中國

美國1月CPI年增3.0%通膨意外加速 川普發文怪罪拜登

蓋洛普民調:美國在世總統人氣排名 歐巴馬最受愛戴

川普揚言課關稅 台積電1計畫恐提前?專家:向美方釋出善意

相關新聞

氣候變遷不只影響氣候 太空衛星生態未來也面臨威脅

太空環境日漸擁擠,人造衛星碰撞風險與日遽增,而溫室氣體排放可能使情況變得更糟。

首次計算生物年齡 研究:生活在炎熱地區的人老得快

極端高溫會加劇人們壓力度,出現許多不適症狀,現在科學家發現,住在高溫地區的人,比生活在較冷地區的人有更多分子變化,警告未來暖化下氣溫升高與熱浪不斷,可能會改變人類 DNA,讓生物年齡加速老化。

一天睡不好 免疫系統發炎細胞就會上升

一個晚上睡眠不足,隔天起床不只會感覺昏昏沉沉、煩躁不安,新研究發現,缺乏高品質的睡眠不只影響短期認知和身體能力,只要一晚睡眠不足,就會轉化血液特定免疫細胞,加劇全身慢性發炎,持續睡眠中斷的話,會增加肥胖、糖尿病和心臟病等發炎引起的疾病風險。

有總比沒有好 研究:一天動五分鐘失智風險降40%

失智症是老年殺手,超過 85 歲的人當中,近三分之一都患有失智症,但研究人員認為透過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預防失智症,一項最新研究強調身體活動的重要,即使是體弱的人,每週只要稍微起身動一下,就可以大幅降低失智症的風險。

可望改變遊戲規則 研究:大量白氫就在高山裡

各種綠色能源裡,氫是備受關注的清潔燃料,然而只有白氫是真正天然不需製造,只需提取的能源,成本也很低,是脫碳未來的希望。但問題是這些白氫在哪裡,是否能夠就近提取,是最大挑戰,最近科學家發現,山脈中可能存在大量白氫。

地球不是宜居星 研究揭露哺乳動物滅絕時間

地球不是一直都是宜居星球,首先氧氣肯定會耗盡,科學家預測,未來大氣層將恢復到富含甲烷、氧氣含量低的大氣層。另一研究預測氧氣耗盡之前就會滅絕,原因是地球遲早有一天會再度形成終極盤古大陸,到時哺乳動物滅絕的時間可能更早。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