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城市還是鄉下好?研究發現「適居帶」

(首圖來源:Unsplash)
(首圖來源:Unsplash)

【文‧黃嬿】

因工作與生活機能方便,各種資源選擇多樣化,很多人想住在市中心,或離市區愈近愈好的地方,但是住在城市中心的人不見得更快樂。一項針對英國城市居民調查的研究發現,城市居民的健康、快樂和富裕比不上住城市外圍的人,最快樂的人是住在城市與鄉村中間的所謂「適居帶」。

人們喜歡住在城市,是因為城市的社會、文化、教育和經濟機會都比鄉村多,稱為「城市承諾」,但城市機會是否會轉化為人們所期望的幸福感?過去城鄉幸福研究通常給否定的答案,許多研究都發現,在經濟發達國家,農村地區始終表現出較高的幸福感。

《科學進展》期刊論文,阿姆斯特丹大學心理學家分析英國生物銀行 156,000 40 歲以上數據,以某人住所與最近市中心的距離,以及城市地區的人口密度,評估某人是否住在城市、郊區或農村地區。

研究發現,雖然城市居民收入最高,但這並沒有讓他們更快樂。高度都市化地區的人們在福祉、社會滿意度和經濟滿意度等八項指標得分都較低。

只有優勢人群受益

雖然城市整體幸福感表現不好,但人們還是湧向城市。研究員於背景說明表示,住在城市的人口比例從 1910 年代 10% 飆升至預計 2050  68%,這是城市需求悖論,即城市很受歡迎,但搬到城市會讓普通人更痛苦。

城市生活讓人們不快樂的原因是傳染病、空氣污染、熱島效應和貧窮,此外,交通問題也隨著城市規模擴大,大城市擁擠和通勤時間會更嚴重。城市也是組織犯罪和高犯罪率發源地。此外,綠色和藍色空間稀少及噪音,導致城市壓力,這些壓力源都會阻礙城市整體幸福感。

研究也強調,城市生活幸福感嚴重不平等。經濟富裕者比勉強度日者對生活更滿意,且城市中心附近不平等程度最高,證明城市為已處於優勢的人有不成比例的好處。

研究也確認幸福感最佳距離,最快樂地方是郊區,靠近城市但超過城市邊界的地區,表現出最高且最平等的心理滿意度。

以幸福感衡量城市發展

愈多愈多先進國家將幸福感納入城市治理目標,日本智慧城市研究所 (SCI Japan) 執行董事總經理 Takehiko Nagumo 於智慧城市會議表示,智慧城市不應只追求技術,因幸福與現今城市發展追求的事物都無關。

很好的例子是,地方政府決策者通常將預期壽命當成首要任務,直覺這是有道理的,但其實長壽和幸福感沒有相關性,他舉例,如果人沒有人生目標,沒有為鄰居貢獻的意識,就沒有真正歸屬感。

日本智慧城市研究所開發一個名為宜居福祉城市指標(LWCI)的評估系統,使「智慧城市」定義指標遠遠超出技術範圍。出發點是反思一個問題,即如果達成智慧城市,能讓人民幸福嗎,當自駕車無所不在,無人機在頭頂飛翔,光憑這點,不會讓人們感到高興,必須退後一步思考是什麼才能讓人們快樂,才是城市要追求的目標。

【本文章由科技新報授權提供,更多精彩內容請詳科技新報官網

延伸閱讀

解決 AI 等超級能耗 馬斯克喊設沙漠太陽能

21:56宜蘭發生規模5.0地震 最大震度2級

日本迎入冬最強寒流 關東山區恐降警報級大雪

習近平:把維護國安和社會穩定作為邊疆治理底線要求

相關新聞

年輕不是本錢 分析:畢業生面臨40年來最糟就業市場

畢業後進入穩定企業上班,幾乎是不需思索的人生路線,但現在這條路可能不太好走。年輕就業市場面臨 40 年來最糟糕的境地,《紐約時報》過去幾個月訪談經濟學家、企業高層和年輕求職者後,發現一個令人不安的結論,即初階工作職缺愈來愈少,至少在一定程度是被 AI 快速進步害的。

助解釋人腦龐大記憶儲存容量 研究:星形膠質細胞可能是關鍵

星形膠質細胞過去被認為是大腦「管家」,主要負責支持神經細胞儲存記憶、處理思想。但新研究表明星形膠質細胞不只是幕後角色,其數量、參與大腦儲存記憶過程的程度可能超乎想像。

從「狼人」到「鼠人」 年輕人拒絕就業將衝擊廣泛

讀書是為了謀得好工作,畢業就進入職場,應該是每個年輕人不需思索的任務。但現在不一樣了,年輕人畢業後不急著找到一份正職,而是過著對自己而言更平衡的生活,專家稱,這可能是幾十年來最重要的文化轉變。

吃垃圾食物等於吃進塑膠微粒 研究:導致憂鬱症、失智症

雙薪家庭三餐要求快速便利,外食比例增加,攝取超加工食品的機會也更多。現在超加工食品占一個人能量攝取過半,這些食品的微塑膠濃度明顯高於全食品。科學家發現,塑膠微粒可繞過血腦屏障進入大腦,可能就是導致大腦病變的原因,人們攝取愈多垃圾食物,風險隨之增加。

不是年輕人 研究:現在最痛苦的是X世代

現在媒體動輒談論年輕的千禧世代出生多麼不幸,最近又談到Z世代一出社會就面臨永遠負擔不起的生活成本,擔憂他們的未來與心理狀態。其實最痛苦的都不是這兩個世代,一項調查發現,痛苦指數最高的其實是50歲的 X 世代。

遠距工作者敬業度最高 沒有彈性選項的員工最不快樂

遠距辦公、混合工作模式,或是沒有彈性的辦公室工作,可能各有優缺點。最近蓋洛普調查發現,完全遠距辦公者的工作投入程度最高,反而是只有辦公室工作選項的人工作投入度最低,自我感覺程度也最差。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