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教宗方濟各病逝 生前作風親民、打破保守主義…梵中關係成未竟之志

快訊/教宗方濟各辭世 享壽88歲

咖啡好處又一樁 研究:能滋養特定腸道菌叢

(首圖來源:Unsplash)
(首圖來源:Unsplash)

【文‧黃嬿】

飲食是人類腸道微生物組的重要決定因素,但科學家仍然不清楚特定食物與微生物群落結構的相互作用。大型國際醫學研究團隊找到咖啡與腸道菌叢的關聯,發現經常喝咖啡的人,比不喝咖啡的人某種腸道細菌數量要多不少。

腸道微生物組由數十億細菌、真菌和其他微生物組成,對消化、營養吸收、免疫功能甚至心理健康中發揮核心作用。每人微生物群都不同,受遺傳、環境及最重要的飲食等因素影響。

《自然微生物學》期刊研究,科學家分析大量參與者的糞便和血液樣本,並研究大型醫學資料庫類似數據,尋找喝咖啡對腸道生物群落的影響。

研究員表示,選擇咖啡是因為全世界普遍飲料,且似乎對健康有益,如降低心臟病、二型糖尿病、某些癌症風險,且咖啡與其他食物飲料不同,人們不是經常喝咖啡,就是根本不喝,這特性讓科學家更容易判斷單一食物對腸道菌叢的影響。

助長特定腸道細菌

研究員發現兩個群體的主要差異,出現在解糖勞森桿菌 (Lawsonibacter asaccharolyticus) 數量。每天喝三杯以上咖啡腸道這種細菌含量,比每個月喝不到三杯高八倍,且這比例世界各地人都差不多。

科學家解釋,「勞森桿菌微生物以假死狀態徘徊,只等一杯咖啡才能蓬勃發展」,代表植物多樣性攝取才能促進腸道微生物健康發展。

關鍵在咖啡多酚

咖啡由發酵豆製成,含數百種含咖啡因和無咖啡因咖啡的化合物,而咖啡對健康的益處,可能要歸功於複雜化學性質。包括一系列多酚,這種抗氧化化合物不只有助降低血糖和血壓,還能滋養腸道細菌。咖啡含綠原酸、奎寧和奎尼酸衍生物,都是由微生物代謝,產生可能對健康有益的次級化合物。研究也發現,無論全咖啡因還是不含咖啡因都有這些好處,故選擇不含咖啡因的咖啡也能有健康益處。

作者表示,健康腸道微生物組含多種微生物,咖啡可強化這些微生物,還能幫助增強免疫系統和情緒,但還沒完全了解解糖勞森桿菌對人類健康的全面影響,但這項最新發現稱為「冰山一角」,證明食物和腸道微生物有特定關聯,代表人們有力量選擇食物就能改善健康。

同作者先前研究就發現,超過 150 種食物,咖啡與微生物組成相關性最高。但大量攝取咖啡會導致血壓升高,咖啡興奮作用可能導致敏感人焦慮,並擾亂睡眠。對多數成年人而言,每天攝取 400 毫克咖啡因是上限,約四杯咖啡,但專家仍然建議,每天喝兩三杯就好,才能在不影響身體健康的前提下獲得咖啡的健康益處。

【本文章由科技新報授權提供,更多精彩內容請詳科技新報官網

延伸閱讀

第2杯半價又來了! 「星巴克」加碼隱藏版優惠「買一送一」喝到2025年

喝杯咖啡都會阻礙藥效!美醫曝5種「不可隨餐服用藥物」當心等於白吃

新北市議員盯場指導 汐止咖啡班學員:收獲好多

打造雲林左岸咖啡 雲林溪流動藝術饗宴本月將登場

相關新聞

數位失智症沒證據 研究:長者玩手機有益大腦健康

對年輕人而言,生活太依賴手機,譬如導航,可能會降低大腦認知功能,但對老年人不是如此。最近《自然人類行為》 期刊研究發現,至少對 50 歲以上的人來說,數位失智症假說可能不成立。

債務纏身又失業 留學生美國夢成幻影

對許多亞洲學生來說,去美國留學是畢生夢想,也是許多父母的盼望,大家都想當美國人。但現在人人趨之若鶩的國家招牌搖搖欲墜。某印度留學生在社群發文,引發討論,他以血淋淋的經驗,說美國夢已碎,年輕人留在自己國家更好。

化禿頭危機為轉機 發現一種分子能喚醒休眠毛囊

人類從古自今一直在研發治療禿頭的祕方,比如古埃及人利用椰棗、狗爪、驢蹄混合物,美洲原住民利用絲蘭汁。現在,科學家們開發出一種新分子,可以重新喚醒休眠毛囊來逆轉脫髮困擾。

身心俱疲不必吃藥 瑞士小鎮引入博物館處方

身心科診所一家家開,反應現代人生活步調太快、資訊爆炸導致焦慮與壓力已成為國病,然而心理問題不一定只能靠藥物,接觸藝術與美好事物,一直是有效解方。某瑞士小鎮要讓所有拿處方箋的患者,免費參觀博物館,透過藝術體驗,感受生命的活力。

環境製造出憤怒鳥 研究:交通噪音讓鳥類更具攻擊性

住在城市的人,很難享受到一個安靜的時刻,窗外道路上的吵雜聲,尤其是交通噪音,只會讓人感到煩躁,最新研究發現,不只人會有這種感覺,連鳥都出現路怒症的症頭。

幸福感的關鍵 研究:慷慨與善意比有錢更重要

蓋洛普 (Gallup) 最新公布的全球幸福感排名中,北歐國家繼續占據榜首,芬蘭、丹麥、冰島和瑞典仍然是世界上最快樂的國家。這次報告還強調善良的力量,指出慷慨的行為和對他人善意的信任,是幸福的重要預測因素,甚至比賺取更高的薪水更重要。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