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獨家/輝達應許之地?台電CR1今評選 這兩大集團出手了

司法院證實:收到民進黨立委針對憲訴法暫時處分具狀聲請

LINE免費貼圖5款!OPEN小將免任務爽用半年 樂高喊新年吉祥話快下載

智慧手錶取代手機 專家:一樣讓學生上癮且分心

(首圖來源:Unsplash)
(首圖來源:Unsplash)

【文‧黃嬿】

當大人將手機視為未成年孩子的毒物,想盡一切辦法禁止,但現代社會沒有手機,似乎也存在安全疑慮,導致愈來愈多家長給孩子一支智慧手錶,也推動兒童智慧手錶市場蓬勃發展。專家警告稱,這些設備可能是另一種數位危害。

沒有手機的時代,如果在外面發生什麼事,可以找公共電話,甚至可以在鄰里找到人家借用電話或請求幫忙,但現在走在路上找不到公共電話,不用說找鄰里的人幫忙,隔壁住著誰可能都不認識。所以許多爸媽不得不給孩子一支手機,為了安全起見。

許多家長允許高中生擁有一支各種功能的智慧手機,但讓小學生有智慧手機則仍是禁忌。抓住這種心理,幾年前市場開始出現各種對 5 歲以上兒童的智慧手錶,如今市場上兒童智慧手錶琳瑯滿目,這種功能有限的智慧手錶,正在成為孩子的第一個設備。

美國小學生都有智慧錶

家長也歡迎這種商品,除了永遠在線的通話功能之外,最重要的是可以隨時追蹤孩子的位置,一項調查發現,92% 4~12 歲兒童的父母更在乎「始終知道他們的孩子在哪裡」。多數智慧手錶也沒有家長擔心的網頁瀏覽器或社交媒體應用程式。

兒童智慧手錶市場是怎麼發展起來的,專家表示,2015  Apple Watch 開始,家長把舊的智慧手錶給孩子,之後就逐漸擴大市場,企業看準這個需求,開始開發功能較少的兒童專用智慧手錶。蘋果也在 2020 年發表 Apple Watch SE 版本,功能有限,價格也較低,此後對兒童智慧手錶的需求大增。

市場預測今年兒童智慧手錶市場超過 10 億美元,且還在快速成長。美國一般兒童智慧手錶預付費用約 150 美元,另加每月 10~15 美元訂閱費。

各種螢幕都是有害的

但專家認為,智慧手錶雖然滿足家長對安全與控制感的要求,螢幕比手機小得多,功能較為有限,但是只要是螢幕都是有害的,手錶會震動、發出提示音並發出通知,因此也會帶來的一些令人上癮、分散注意力的傾向。

兒童螢幕發展專家表示,證據非常清楚,查看手錶的視覺提示確實具有破壞性,並且會真正分散孩子做其他事情的注意力,但是大多數學校與家長都只關注智慧手機的潛在危害,低估手錶的影響。

美國一所小學的校長稱,從來沒有聽哪個家長很樂於讓孩子有一支智慧手錶,他說,「我想不出有任何情況下需要它,或擁有它有什麼好處。」專家認為,一旦孩子獲得自己的個人設備,他們的數位生活就開始了,讓孩子接觸這個世界的年齡越小,他們面臨的風險就越大。他們也反對家長對孩子過度監控,稱數位設備是一種「電子臍帶」。

專家認為,其實外面世界不比幾十年前危險,為確保安全,也有很多其他方式可以替代智慧手錶,譬如在書包掛物品追蹤器 Airtag,是數位世界還是實體世界危害大,家長可能要重新權衡風險。

【本文章由科技新報授權提供,更多精彩內容請詳科技新報官網

延伸閱讀

代理孕母無償 但必要費用需百萬 邱泰源:費用還要審議

專家教你保/通膨時代挑保單 四階段規劃

陸砸大錢難扶植半導體 專家:全球箝制會喚醒中國沉睡猛獅

樹根太淺?康芮強襲北市逾2千路樹傾倒 專家:改善樹穴

相關新聞

川普政府可望開大門?未來搭星艦出國旅行不是夢

比現在客機更快的飛行器一直是人類夢想,即使協和客機停運也擋不住這種需求。樂觀科學家預測,SpaceX Starship 火箭不只為月球和火星任務擔任運輸載具,現在可能川普政府支持下提供地球交通服務,將來紐約到上海只需 39 分鐘。

Beta世代將來臨 專家:更少接觸社群媒體、氣候變遷是大事

你聽過千禧世代、Z世代,可能有些人聽過 Alpha 世代,很快的,下代 2025 年就會來到世界。2025 年 1 月 1 日開始,最新世代群體「Beta 世代」將來臨,這個世代會看到 22 世紀曙光。

當組團合作行動 實驗證明螞蟻團隊精神比人類強

與螞蟻打過交道的人都知道螞蟻是高度社會化生物,很少見到螞蟻獨自外出,這種合作分工行為最早可追溯至 1 億年前。最近有研究設計了一項有趣迷宮合作實驗,嘗試比較人類和螞蟻誰更擅長操縱巨大物體穿過迷宮,結果發現螞蟻群體行動表現比人類群體還好。

為何年紀愈大喝酒愈累?專家:代謝變差、體內水分減少

現代焦慮壓力纏身,飲酒可能是隨手可得的廉價小確幸,但年紀愈來愈大時,為什麼更容易感受到飲酒的負面影響?營養學家解釋,是因為老化身體代謝減慢,水分降低,導致酒精負面作用持續更久。

沒有通過認知測試 研究:聊天機器人已出現數位痴呆症

當 AI 大腦愈來愈成熟,會逐漸取代人類工作 ,甚至連醫生都在擔憂,聊天機器人是否超越醫生。一項研究讓幾個大型聊天機器人接受癡呆症測試,發現幾乎所有聊天機器人都顯示有輕度認知障礙,挑戰 AI 很快就會取代醫生的假設。

為什麼很難一心多用?新研究發現人腦決策速度驚人的慢

人腦常被稱為宇宙最複雜機器,能效是電腦 500 倍以上,若用資訊術語比喻,人腦實際運作速度有多快呢?答案令人出乎意料。加州理工學院團隊嘗試量化人類大腦處理資訊的能力,發現人腦思考速度並沒想像快,事實上大腦以每秒僅 10 位元速度進行思考、做決定,和電腦處理執行數兆位元資訊相比慢得離譜。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