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賴清德拋「祖國論」後…陸國台辦回應了!怒批:兜售互不隸屬的新兩國論

2024全球最富有國家地區前十名揭曉 台灣排第14、陸日韓未入榜

錯過要等36年!極陽日逢天赦日「正能量滿滿」 重陽前後3天拚轉運

無聊上網滑影片適得其反 研究:關鍵在喪失注意力

(首圖來源:Pixabay)
(首圖來源:Pixabay)

【文‧黃嬿】

許多人滑手機是因為無聊,青少年成天不離螢幕,部分也是現實生活沒有太多有趣的事,只好在社群媒體無意識瀏覽影片打發時間,但心理學家表示,看影片若經常快轉或跳轉,可能會讓人更無聊,生活更沒意義。

隨著各種網路娛樂活動觸手可及,很容易認為現代人比古人更不無聊,但這認知錯了,2008~2020 年,研究顯示年輕人無聊趨勢呈成長。

現代人時常掛在短影音平台,《實驗心理學期刊:綜述》研究為了調查打發無聊時間看影片,是否真的排解無聊,研究員對約 1,200 人進行兩項實驗。

第一次實驗,參與者有兩次觀影體驗,一開始都看 10 分鐘影片,但不能跳著看或快轉,然後再 10 分鐘觀影,可在七個 5 分鐘影片間切換。第二個實驗,參與者觀看 10 分鐘影片,接下來可快轉或跳著看 50 分鐘影片。

研究顯示,人們原本認為從一支影片換到下一支,有助緩解無聊感,但參與者回報,從頭到尾看一支影片時,覺得影片更有吸引力、更令人滿意、生活更有意義。

研究員表示,關鍵在注意力,當投入程度與想要投入程度有差距,人會感到無聊。人們不斷切換或快轉影片,表示沒有沉浸於任何影片,只是在找更有趣的東西。

研究建議,如果想擺脫無聊循環,目標性是關鍵。按快轉或跳過按鈕前請花點時間,找到保持專注的方法,就像去電影院看電影,只享受與內容互動。但過程需隨時注意自己的情緒,有時看同支影片會出現正面情緒,過幾分鐘卻掉入消極情緒螺旋。

長期無聊有害心理健康

研究顯示,以有挑戰性與意義的方式運用技能的活動,比幫助放鬆的活動滿足感更高。研究有警示意義,因無聊與負面心理健康、學習和行為結果有關,如憂鬱症、較差學業成績,甚至虐待狂攻擊性等。

2020 年研究發現,日常生活長期無聊的人,比不那麼無聊的人有更多施虐傾向。惡搞和無聊間有統計顯著關聯性,無聊的人更有可能惡搞他人。實驗也發現,無聊與施虐間有關,且無聊會導致施虐行為。要增進年輕人心理健康,可能要先想辦法讓他們生活有趣點。

【本文章由科技新報授權提供,更多精彩內容請詳科技新報官網

延伸閱讀

逃過戰火,卻難逃絕望(上):南蘇丹難民兒童與青少年的情緒風暴

逃過戰火,卻難逃絕望(下):南蘇丹流離的下一代,與接住他們的人

日本研究:通學時間逾1小時 憂鬱風險增1.6倍

青壯年免費心理諮商政策 滿月成效服務逾8000人

相關新聞

中年是關鍵 哈佛研究:40歲吃得好、70歲健康老化

現在要替老後生活做準備,在中年時期不只理財規劃要做好,飲食也要有計畫,才能享有老後健康。哈佛大學一項新研究發現,中年的努力,在老後會得到明顯回報,40 歲的時候吃得好,偏向地中海與植物性飲食方式,會影響 70 歲時的健康狀況。

日本人的祖先到底是誰?科學家最新DNA 研究發現來自三個群體

日本國家級理化學研究所(RIKEN),最新研究日本各地 3,200 人的全基因定序,發現日本人的遺傳系譜學包括三個祖先群體,修正原本認為日本人只有兩個祖先群體的認識,其中顯著的遺傳變異與東北亞的蝦夷人有關,研究揭示日本族群複雜的血統,並為未來的精準醫學鋪路。

如何找到幸福感?研究:藝術與手工真的有用

許多人認為藝術無用,不能當飯吃,但藝術是很好的生活調劑,現在有科學證據。認知心理學家認為藝術能對生命貢獻很大,藝術創作與手工不只降低壓力荷爾蒙,還能增加幸福感。

美國作家預言 2100年特大颶風將摧毀文明

美國氣候科學作家波特福克斯 (Porter Fox) 今年新書《Category Five: Superstorms and the Warming Oceans That Feed Them》(第五級:超級風暴與滋養它們的暖化海洋,暫譯),提到六級特大颶風的可能性,並預言 2100 年,許多大城市將被特大颶風摧毀。

別再逼他們吃了 研究:兒童挑食是因為遺傳

常因孩子挑食惱怒的父母,看了這篇研究可以稍微釋懷了。科學家最新研究發現,孩子挑食與父母有關,但主要是基因影響,不是父母教養方式導致,且挑食到 7 歲最嚴重,之後會逐漸改善。

為什麼組織會形成皺紋?科學家揭開背後機制

皺紋通常與皮膚老化有關,但人體許多器官組織如:大腦、胃、腸其實也有明顯皺紋,為什麼會形成這些構造?韓國浦項科技大學團隊最近開發新的上皮組織模型,終於揭開背後機制。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