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面情緒陰魂不散 研究:常上社群媒體與做惡夢有關
【文‧黃嬿】
社交媒體不只勾起人們比較心理,容易引發憂鬱、焦慮等負面情緒,對青少年有不良影響,也會侵蝕成年人生活品質,最新研究發現,太常上社群媒體,會導致睡眠品質更差,甚至做更多惡夢。
心理學家認為,過度上 TikTok、Instagram、X 和 Facebook 等社群平台與憂鬱症發生率、孤獨感和孤立感增加,以及網路霸凌和自殺風險更高有關。但影響不只心智還在發展階段的青少年,成年人也有許多難以察覺的症狀。
我們都知道,白天經歷經常影響夜晚做夢,此理論稱為夢的連續性假說。雖然一些研究探討媒體對夢的影響,但很少有人研究社群媒體對惡夢的影響。
澳洲心理學家找來 595 名研究參與者試圖找到答案,分析參與者使用社群媒體的頻率,以及經歷與上網行為相關的惡夢頻率和強度。團隊開發社群媒體惡夢量表,衡量與網路霸凌、網路仇恨和過度社群媒體等主題相關惡夢,請參與者評分對做惡夢的頻率。
此外還有做社群媒體使用整合量表,衡量社群媒體融入參與者日常生活的程度。研究員也使用焦慮量表與心靈平靜量表評估參與者整體心理平靜程度,最後測量睡眠品質。
社群媒體的使用強度與惡夢發生頻率有關
研究發現,社群媒體惡夢與焦慮加劇、內心平靜度降低、睡眠品質差和惡夢困擾有關。雖然參與者報告出現與社群媒體相關的惡夢不常見,但社群媒體深深融入日常生活的人,做相關惡夢的頻率更高,最常見惡夢是無法登入平台,其次是與其他用戶的關係中斷。
作者表示,社群媒體使用強度是惡夢發生頻率的重要因子,部分原因是人們在社群平台看到霸凌、政治鬥爭、令人痛苦的新聞和社會比較內容更多,增加情緒困擾,導致晚上做惡夢。隨著社群媒體與生活越來越緊密交織,影響已超過日常清醒時間,甚至影響到做夢。
除了夢的連續性假說,清醒生活經歷也會塑造夢,神經認知角度也認為惡夢壓力是反映清醒生活,這項研究結果強調大量使用社群媒體相關的潛在心理影響。
但人們使用社群平台也會直接影響夢的品質。只與親友互動的人較不會做惡夢,而強迫性上社群媒體參與爭議話題,或關注負面新聞的人惡夢頻率較高。
實驗發現,一週都不上社群媒體的人,無論年齡,幸福感都會明顯改善,焦慮和憂鬱程度也明顯下降。社群媒體是毒藥,即使只要一週不用,都讓人更快樂。
這是第一個關注社群媒體可能對夢境相關睡眠障礙有負面心理影響的研究,論文刊登於《BMC Psychology》期刊。
- I dream of … trending topics? Here's how social media can become the stuff of nightmares
- Avoiding social media for just one week significantly boosts well-being, cuts depression
【本文章由科技新報授權提供,更多精彩內容請詳科技新報官網】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