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颱風魔羯重創越南釀59死 大橋崩垮「人車墜河」驚悚畫面曝光

PLG/傳出酒駕事件後自請離隊 領航猿同意掰了周儀翔

金控雙龍搶珠 外資賣中信金、買新光金「兩手套利 」

震驚!人類正在吸收「微塑膠」增加罹患癌症、糖尿病和心臟病風險

(首圖來源:伯明罕大學)
(首圖來源:伯明罕大學)

【文‧姚惠茹】

英國伯明罕大學新研究,人體內微塑膠和奈米塑膠(MnP)濃度不斷增加,可能會增加癌症和糖尿病等嚴重健康狀況的風險,研究人員呼籲採取全球性方法來調查,人體暴露在這樣的環境受到的健康影響。

研究顯示,這類的非傳染性疾病(NCD)與身體器官的發炎有關,微小顆粒的存在可能會增強消化系統和呼吸系統對 MnP 及其滲濾液的吸收,隨著時間的推移,可能會增加非傳染性疾病的風險和嚴重程度。

研究發現,嬰兒糞便中的微塑膠和奈米塑膠(MnP)濃度明顯高於成人,這可能是因為塑膠通常用於嬰兒食品的製作、呈現和儲存,而幼兒的行為,例如將物體放入口中,可能是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

國際研究小組在《細胞報告醫學》發表研究結果,呼籲對人類健康和環境研究採取全球性的調查,揭示人類暴露在這樣的環境中與非傳染性疾病的關聯,伯明罕大學教授克勞澤(Stefan Krause)表示,全球塑膠污染不斷增加,因此人類必須了解與 MnP 接觸的健康風險。

克勞澤指出,人類必須從源頭解決這種污染,以減少進一步的排放,因為塑膠顆粒已在全球擴散,並將在未來幾個世紀成為令人擔憂的問題,因此需要對人類接觸這樣環境驅動因素及其對癌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慢性肺病等主要非傳染性疾病的盛行率和嚴重程度的影響進行系統調查。

研究人員認為,MnP 和非傳染性疾病之間的關係類似於其他顆粒的關係,包括花粉等自然資源或柴油引擎廢氣等人造污染物,以及 MnP 和工程奈米材料,這些都以類似的生物學方式發揮作用,而身體接觸這些外來物體將觸發保護機制,並增加非傳染性疾病的頻率和嚴重程度。

全球污染趨勢表明,微米(小於 5 公釐)和奈米塑膠(小於 1 微米)顆粒現在隨處可見,並在人體肺部、血液、母乳、胎盤和糞便樣本中均檢測到 MnP,證實這些顆粒是從環境進入人體的,主要透過食品、飲料、空氣、化妝品和護理產品接觸 MnP。

非傳染性疾病在全球的發病率正在上升,癌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慢性肺病等四種主要類型每年造成的死亡人數占全球死亡人數的 71%,預計 20 年內產生超過 30 兆美元經濟影響。

【本文章由科技新報授權提供,更多精彩內容請詳科技新報官網

延伸閱讀

花蓮新生女嬰被發現心臟病 空勤黑鷹直升機後送高雄治療

吃藥打胰島素,血糖還是降不下來!醫建議2個小改變抑制飯後血糖

新研究:2種常用減肥和治糖尿病藥 增致盲風險

美通報第4例人類禽流感 與乳牛群傳播病毒有關

相關新聞

斷食結束後不能放縱進食 研究:可能增加癌症風險

間歇性斷食法已被證明對健康促進有一定好處,但一項新小鼠研究結果若適用於人類,則斷食後重新進食期間若不當攝取食物,這種做法可能增加癌症風險。

出生季節可能影響患氣喘或過敏的機率

芬蘭最近研究顯示,秋季或冬季出生者有氣喘和過敏性鼻炎機率較高。相反,夏季出生者氣喘和過敏性鼻炎發生率最低。論文刊登於《臨床和轉譯過敏》(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Allergy)期刊。

無聊上網滑影片適得其反 研究:關鍵在喪失注意力

許多人滑手機是因為無聊,青少年成天不離螢幕,部分也是現實生活沒有太多有趣的事,只好在社群媒體無意識瀏覽影片打發時間,但心理學家表示,看影片若經常快轉或跳轉,可能會讓人更無聊,生活更沒意義。

吃不起牛肉 美國香腸銷量增暗示經濟衰退

通膨降溫並不代表東西會變得更便宜,越來越多企業警告消費者的花錢速度開始放緩。最近美國德州一家製造商釋出經濟放緩訊號,就是香腸銷售增加,消費者用香腸取代牛排可能表示經濟正在放緩。

千禧世代疫情後財富兩極化 專家:差別在 2020 年前有沒買房

原本遭受金融風暴影響的千禧世代,瞬間因為這場疫情而翻身。年初美國聖路易斯聯邦儲備銀行分析發現,根據通貨膨脹調整後,從 2019~2022 年,1980 年代出生的千禧世代淨資產中位數增加一倍以上,1990 年代出生的千禧世代淨資產中位數增加四倍多,但貧富差距也在擴大,經濟學家指出關鍵在有沒有房子及何時買房。

防海水侵蝕不用再建堤防 科學家靠電流讓海砂成天然水泥

全世界都在為暖化引發的各種極端氣候做各種適應準備,其中海平面上升與極端風暴正在侵蝕沿海地區,傳統方法需要耗費鉅資,興建堤防、架高地面,或是最壞情況下搬遷社區,但往往礙於時間與資金而進度緩慢,遇到自然災害總是措手不及。現在美國科學家想到一個解決方案,只要電流就可以自然強化海砂,讓沙灘自然成為堅固的海岸防線。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