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超討厭接電話? 恐與「這原因」有關:Z世代電話焦慮嚴重

(首圖來源:Pixabay)
(首圖來源:Pixabay)

【文‧Daisy Chuang】

當手機鈴聲響起時,是否會默默盯著手機不想接起來?甚至會對於突如其來的打擾感到生氣?這除了與個性有關,也可能跟年紀與手機使用習慣有關。

國際民調公司YouGov去年12月的調查,18~24歲受訪者最喜歡傳訊溝通,其次是25~34歲。人力公司Robert Walters今年3月調查2,000名白領人士,只有16%的Z世代(1997~2012年出生)認為手機是高效且專業的溝通工具。

雖然一樣米養百種人,但想講電話的意願,或許隨著世代變化越來越下降。電話時代長大的人,必須接起電話才知道來者何人,對他們來說電話「鈴聲」就是提醒,而習慣傳簡訊的人,希望有另外做心理準備的時間。

以打電話手勢來說,以前可能會順勢比出聽筒手勢,如今人手一支智慧手機,對出生就能隨時上網的世代,講電話手勢不再是六,也可能不知道電話聽筒符號是什麼意思。不同世代有不同使用習慣,因此這議題不斷延續,或許有人覺得知道電話響起不接很失禮,另一端又覺得,沒先傳訊息就打電話很煩人。

文字傳訊代表更長的反應時間

根據2019年英國對辦公室職員研究,嬰兒潮世代(1946~1964年出生)40%自認有接電話焦慮,Y世代(1980~1990年代)電話焦慮提高到76%,考慮到手機使用習慣,Z世代與更年輕的Alpha世代(約 2010~2025 年出生)電話焦慮更嚴重。

文字傳訊代表更長的反應時間,可以梳理想法、發送之前還能考慮一番、送出後甚至能再收回,但如果是電話甚至視訊溝通,雖然能得到即時回饋,但在按下結束通話前,都得持續思考並觀察對方的反應,如果容易感到焦慮,一陣沉默都會感到不自在。

不喜歡接電話本身並不是一個問題,可是如果因此而錯過重要的工作或社交機會,之後自己也會懊惱,在疫情期間,由於居家隔離無法面對面溝通,許多人不得不比以往進行更多的語音和視訊通話。

那麼打電話好、還是先傳訊息好?如今先問個「現在方便講電話嗎?」可能是比較保險的方法,文字形式之所以普及,就是因為擔心打電話會打擾到對方或占用對方的時間,只是較緊急的情況下,電話還是一個較好的溝通方法。

【本文章由科技新報授權提供,更多精彩內容請詳科技新報官網

延伸閱讀

不起眼的廚餘蛋殼 竟是提取稀土元素的好幫手

空軍有意採購空中加油機 邀美法來台簡報

反駁〈消費者報告〉 美大學研究顯示黑巧克力對健康負面影響小

廈門翔安機場後年落成「距金門僅3公里」 顧立雄這樣說

相關新聞

你知道NVIDIA 的正確唸法嗎?名字來自羅馬神話這位「女神」

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來台掀起炫風,市值更是一度突破3兆美元衝全球第二大,但你知道 NVIDIA 正確唸法嗎?國際媒體近來研究,其實 NVIDIA 的發音是「en-VID-eeyah」,而不是人們以為的「NUH-vid-eeyah」,且取名是由羅馬神話忌妒女神「invidia」演變而來。

高溫引發熱焦慮 專家:年輕人風險更大

大腦是一個容易受到熱量嚴重影響的器官,進入夏季的連日高溫,容易導致一系列身體不適之外,認知功能短暫受影響,感覺疲倦、頭痛、頭暈,也會造成情緒失調和暴力行為增加。印度研究就發現,長期高溫會增加精神疾病的風險,而處在壓力爆表邊緣的年輕一代,更是氣候變遷下的脆弱族群。

東太平洋群島野生番茄「逆向」演化 重新產生古代毒性分子適應環境

東太平洋年輕火山島上,一些野生番茄植物正表現出不尋常行為,它們拋棄過去數百萬年演化進程,「逆轉」回更原始遺傳基因重新產生有毒化合物,進一步活化古老化學防禦系統。科學家認為,這種基因退化結果可能有助它們在惡劣島嶼條件生存。

百年爭論落幕 新研究發現大腦到老仍能形成新神經元

幾十年來,我們都認為人類大腦在童年後就停止形成新神經元,但一項具里程碑意義的新研究顛覆此教條,提供迄今最明確證據表明老年人大腦仍持續形成新神經元。

不願當白領奴隸 專家:年輕人兼職就是正職

年輕人愈來愈重視生活與工作平衡,畢業後不像前幾代急著找正職工作,每天過安穩的打卡生活,一輩子與同事競逐同樣職涯階梯。現在他們在零工經濟時代,身兼多種工作,希望快速貢獻所長,也給自己更可掌控時間的人生。

嚮往更好的生活 中國富豪正在移居日本

如果你有錢,想要離開自己國家,無論是因為教育體系、未來發展、生活品質,或只是因為氣候等因素,不考慮語言的話,通常會希望移民到歐美國家,但這幾年,保守風氣的日本也逐漸吸引亞洲富豪,在最新移民報告中,日本成為香港之後,吸引高淨值人士的目的地。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