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大腦長大中 研究:緩衝失智症進展 智商卻下降

(首圖來源:Pixabay)
(首圖來源:Pixabay)

【文‧黃嬿】

教育發展、生活方式更複雜等因素,現代人大腦比 100 年前更大,科學家認為,大腦變大有助減緩失智症。但大腦變大不代表智商上升,多國研究發現,最年輕世代智商也是這幾代最低。

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健康中心科學家研究 1930~1970 年代出生者大腦大小,共三千多名參與者,平均年齡為 57 歲。結果發現 1960~1970 年代的 X 世代大腦,比 1928~1945 年沉默世代長大 6.6%。科學家認為,可能是健康、社會、文化和教育等外部因素造成。

這世代大腦體積約 1,400 毫升,但 1930 年代平均為 1,234 毫升。大腦增加最多區域是控制運動活動和感覺訊息的皮質表面積,增加 15%,涉及學習和記憶的區域海馬體也增加 5.7%,白質體積增加近 8%。研究員表示,出生後十年大腦發育,會影響大腦大小和長期健康。

科學家推測,大腦變大可降低癡呆症風險。另一項研究,1970 年代後阿茲海默患者減少 20%,推論失智症特徵是大腦皮質變薄,皮質控制記憶、學習和推理及許多認知過程,故患者大腦逐漸萎縮,所以更大大腦代表更大儲備,可緩衝年齡相關的大腦疾病對晚年的影響。以前研究發現,頭部較大阿茲海默症患者的認知能力更好,支持所謂「大腦儲備假說」。

但神經科學家發現,大腦可讓人們儲存更多終生記憶,但更大大腦容量與智力無關。芬蘭、法國、英國和其他國家研究,都指出大腦雖然長大,但 Z 世代和 Alpha 世代智商至少下降兩個百分點。

人類進入智力遲鈍時代

弗林效應」是指時間過去,人類智商分數不斷增加,或幾代人智商測驗分數持續向上,約每十年 3 分,但現在出現「逆弗林效應」。2023 年美國研究也指出,美國人智商過去一世紀急劇上升,但現在似乎下降中。 

研究千禧世代到嬰兒潮世代,發現所有年齡層智商都在下降,但下降幅度最大是最年輕一群,即使都有大學學歷。下降部分包括語言推理、視覺問題解決和數字測驗等技能,唯空間測驗表現較好。研究員認為社群媒體是主因。

智慧手機和智慧揚聲器、自動化和 AIWi-Fi 和社群媒體共同取代大腦的高級功能,做任何事都超級容易,導致人們認知能力變得超級懶惰。尋求節省勞力時,世界可能也降低自己的水準。科學家稱「人們認知能力可能趨穩定,搖搖欲墜進入智力遲鈍的時代」。

【本文章由科技新報授權提供,更多精彩內容請詳科技新報官網

延伸閱讀

可改變的失智症風險中最有害 研究揭加速大腦老化3大危險因子

台科大教授研發AI穿戴裝置 1分鐘檢測得知打疫苗風險

流浪狗叼人類斷手在大學校園趴趴走!血腥畫面令路人嚇壞尖叫:發生兇殺棄屍案?

男星不分晝夜狂嗑雞爪?大陸直播帶貨開啟「切片」模式 網傻眼:大腦當機

相關新聞

你知道NVIDIA 的正確唸法嗎?名字來自羅馬神話這位「女神」

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來台掀起炫風,市值更是一度突破3兆美元衝全球第二大,但你知道 NVIDIA 正確唸法嗎?國際媒體近來研究,其實 NVIDIA 的發音是「en-VID-eeyah」,而不是人們以為的「NUH-vid-eeyah」,且取名是由羅馬神話忌妒女神「invidia」演變而來。

全球首款牙齒再生注射藥物 9月人體臨床實驗

全球首款牙齒再生藥物,今年 9 月至明年 8 月將於日本京都大學醫院進行人體臨床實驗,測試能否和之前動物試驗結果一樣成功長出新牙。

幸福感的關鍵 研究:慷慨與善意比有錢更重要

蓋洛普 (Gallup) 最新公布的全球幸福感排名中,北歐國家繼續占據榜首,芬蘭、丹麥、冰島和瑞典仍然是世界上最快樂的國家。這次報告還強調善良的力量,指出慷慨的行為和對他人善意的信任,是幸福的重要預測因素,甚至比賺取更高的薪水更重要。

美國人不幸福 原因與獨自用餐有關

現代人的世界綁死手機,社交生活、娛樂、工作都要鑽入螢幕,連吃飯對象也是手機。蓋洛普年度報告稱,美國幸福感排名跌至歷史最低,分析造成美國人心理健康不佳的原因之一,可能就是獨自用餐。報告認為,獨自用餐與否,甚至比失業和收入更能預測一個人幸不幸福。

新研究:慣性久坐會損害心臟 運動也無法完全抵銷風險

生活型態久坐不動的人要小心!新研究指出,過度久坐會增加罹患常見心臟疾病的風險,尤其是心臟衰竭,這種風險還無法單純透過運動抵銷。

被裁掉是因你「低績效」!專家:恐懼管理下場都不好

美國科技業在馬斯克與馬克祖克柏領頭下,公開威脅要裁掉低績效員工,但長期研究企業營運的專家稱,這有辱人格,歷史看美國企業面臨競爭加劇時,就會採用這種方式,但往往收到反效果,故警告這波科技業揚言惡劣裁員方式,將扼殺創新,讓高績效員工也想出走。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