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日職/吳念庭動念返台有和家人討論 當年1個轉念又多拚了4季

離情依依!王世堅總質詢送倒數計時器喊「最後一次」 蔣萬安秒回3字

不是每種體力活都好 研究:高勞動工作患失智風險大增

(首圖來源:Flickr/Dodo Pizza World CC BY 2.0)
(首圖來源:Flickr/Dodo Pizza World CC BY 2.0)

【文‧黃嬿】

最近研究警告,60 歲以上成年人如果長時間久坐,如坐著看電視或開車,患失智症風險可能增加,避免失智症最好的方式就是定期運動,運動甚至有機會清除大腦積累的斑塊。但不是每種體力或動都有益大腦健康,《刺胳針》刊登研究發現,若年輕時從事體力要求較高的工作,反而會增加晚年罹患失智症的風險。

美國哥倫比亞公共衛生學院研究團隊與挪威國家老化與健康中心分析世界最大基於人群的失智症研究資料庫,收集 2017~2019 7,005 名年齡 33~65 歲挪威成年人數據,評估 70 歲以上患失智症風險的關聯。有 92 人臨床診斷有失智症,2,407 人診斷輕度認知功能障礙。 

結果發現,33~65 歲從事需中度到高體力活動工作的人,如零售銷售員和照護人員、農作物種植者和動物生產者,70 多歲時患失智症或輕度認知障礙的風險更大,比辦公室工作者高 72%

研究員定義的高體力要求工作是「需要大量使用手臂和腿,並移動整個身體的工作,如攀爬、舉重、平衡、行走、彎腰和搬運材料」。作者結論是,高需求工作的體力勞動會對身體和精神造成壓力,原因是更高體力需求、缺乏休息時間或恢復時間,以及產生的疲憊,可能造成更多身體和精神損害,最終導致認知能力惡化。 

這類工作特徵是缺乏自主權、長時間站立、工作辛苦、工作時間沒彈性、壓力大、倦怠風險較高。有些體力需求高的工作也會使人面臨更大聽損和暴露於污染,兩者都會對認知產生不利影響。 

先前研究發現成年後期更多體力需求與海馬體變小和記憶力較差有關。海馬體負責記憶和學習,從事高要求工作的人以後認知測驗表現較差,研究作者認為這也是高體力活動導致失智症風險增加的合理解釋。 

體力需求較低的工作通常有更多休息時間、較寬鬆的日程安排,如工程、管理或教學等職業,也刺激認知,久而久之促進大腦認知。2016 年研究發現,經理、教師、律師、社工、工程師、物理學家、醫生、牙醫和藥劑師等工作,都有助維持健康大腦功能。

作者表示,此研究強調所謂的身體活動悖論,其實只有休閒性質活動會有更佳認知結果,但工作相關活動反而損傷大腦。 

【本文章由科技新報授權提供,更多精彩內容請詳科技新報官網

延伸閱讀

覺得家裡有鬼、錢被偷…長輩有幻覺怎麼辦?專家教你如何應對

老是忘東忘西、記憶力變差,難道是失智?試試「腦排毒飲食法」

楊麗音甩開「恰北北」 1招收服失智症母親的心

國際失智月屏基辦創「憶」發想「藝」起分享VUVU秀才藝

相關新聞

「長新冠腦霧」能治療?研究人員發現四種逆轉藥物

根據用實驗室培養的迷你大腦和老鼠實驗,研究員發現感染新冠病毒(SARS-CoV-19)會導致「喪屍」細胞累積,造成與長新冠後遺症(Long COVID)相關的腦霧,另外也發現能逆轉這種症狀相關的早衰藥物。

科學家藉由耳朵發出的「聲音」 實現另一種眼動追蹤

我們的耳朵在眼睛轉動時其實會發出聲音,現在美國杜克大學研究人員,成功藉由分析聲音來判斷視線方向。

多少錢可以買到幸福?調查:千禧世代稱年薪1,600萬元才夠

金錢可以買到幸福,但代價可能很高。美國調查發現,近 60% 美國人相信金錢可以買到快樂,但不同世代價差很大,千禧世代標準最高,年薪要 52 萬美元(約台幣 1,600 萬元)才覺得幸福。

為何喝紅酒容易頭痛?研究指向以抗氧化聞名的類黃酮

酒喝多有人容易頭痛,因酒精到肝臟會形成乙醛堆積,幾杯下肚會有臉紅、噁心、嘔吐、頭痛、宿醉等症狀,但為什麼有些酒類更容易引起頭痛?科學家開始研究紅酒的類黃酮(Flavanols),發現其一竟會影響乙醛代謝。

年輕的心難駕馭 調查:Z 世代職業道德感低

2000 年之後陸續進入職場的千禧世代,曾經被批評為草莓族,老一輩抱怨這批年輕一代抗壓力低,現在千禧世代已經擔任職場要職,他們也開始看不慣職場生力軍 Z 世代。一項美國調查發現,Z 世代對工作的忍耐度真的很低。

久坐會帶病來 研究:一天出汗運動半小時可抵消

長時間坐著是健康殺手,增加罹患多種疾病的風險,尤其是心血管疾病,但這已經是大部分白領的生活方式。幸好,科學家算出每天運動量,如果達到就可抵消整天坐著的負面風險。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