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疾管署指黴漿菌在台仍屬低度流行 醫師憂春節疫情爆發

頭頂上的行人地獄…冷氣機高空墜落砸人 立法規範牛步

職場壓力大又不受重視 研究:男人患心臟病風險增兩倍

(首圖來源:Unsplash)
(首圖來源:Unsplash)

【文‧黃嬿】

成就定義男人的自尊,甚至決定健康度。最近美國心臟協會期刊《循環:心血管品質和結果》研究發現,當工作感覺自己不受重視、壓力山大的男性員工得心臟病的可能性是其他人兩倍,研究人員認為職場負面感受對健康的影響與肥胖和吸菸相當。

世界衛生組織 (WHO) 指出心血管疾病是全球死亡頭號殺手,每年都造成全球約 1,790 萬人死亡,占總死亡人數 31%。心臟病也是台灣第二大死因,如加上中風、高血壓、糖尿病及腎臟病等血管性疾病,遠超過頭號殺手癌症奪走的人命。

發表在美國心臟協會的同行評審期刊《循環:心血管品質和結果》,加拿大研究團隊 2000~2018 年間對加拿大 6,500 名平均年齡為 45 歲,沒有心臟病的男女白領進行長時間追蹤,研究壓力和所謂的「努力─回報失衡」(ERI),以及兩者對冠狀動脈塌陷的影響。

研究定義的工作壓力指職場面臨較高工作要求和較低工作控制力。ERI 是當員工工作投入大量精力,但認為回報如薪水、認可或工作保障與付出不對等。

結果顯示,有工作壓力或忽視感受的男性,比報告沒有的人罹患心臟病的風險增加 49%。同時感受壓力和 ERI 的男性,患心臟病的風險是兩者都沒有的男性兩倍,結果與肥胖對男性健康造成的有害影響類似。但研究員沒有發現女性參與者的心臟健康與這些各種壓力源有關,認為減少職場壓力源的干預措施,可能對男性特別有效,至於影響女性心臟健康的壓力源可能是職場以外的其他因素。

白領員工壓力愈來愈大,原因包括經濟不穩定,擔心工作不保,以及處於有毒環境。今年《全球工作場所狀況》超過 10 萬名員工調查,近一半表示「壓力很大」。另一項 2023 年員工心理健康調查發現,49% 員工表示每週至少一次工作時恐懼。

研究作者表示,工作場所壓力源對健康的危害,可能與肥胖和二手菸一樣。要加強心血管健康,必須從職場壓力源著手,如提供支援、促進工作​​與生活平衡、加強溝通及賦予員工更多控制權。若主管無法決定升遷或加薪等實質性報酬,至少簡單說聲謝謝,可能就對員工心臟健康有很大幫助。

【本文章由科技新報授權提供,更多精彩內容請詳科技新報官網

延伸閱讀

運動對心臟好嗎?強化心臟運動有哪些?心臟不好該不該運動?

麥片和全穀物餅乾好毒! 富翁心臟病險死…買下紐時全版譴責食品加工用棕櫚油椰子油

因「性別差距」喪命?美加地區路人CPR急救對象男多於女 恐因避免觸摸胸部

LDL數值正常不見得沒事,動脈粥狀硬化真凶是sdLDL!3E法則預防膽固醇過高

相關新聞

多少錢可以買到幸福?調查:千禧世代稱年薪1,600萬元才夠

金錢可以買到幸福,但代價可能很高。美國調查發現,近 60% 美國人相信金錢可以買到快樂,但不同世代價差很大,千禧世代標準最高,年薪要 52 萬美元(約台幣 1,600 萬元)才覺得幸福。

為何喝紅酒容易頭痛?研究指向以抗氧化聞名的類黃酮

酒喝多有人容易頭痛,因酒精到肝臟會形成乙醛堆積,幾杯下肚會有臉紅、噁心、嘔吐、頭痛、宿醉等症狀,但為什麼有些酒類更容易引起頭痛?科學家開始研究紅酒的類黃酮(Flavanols),發現其一竟會影響乙醛代謝。

年輕的心難駕馭 調查:Z 世代職業道德感低

2000 年之後陸續進入職場的千禧世代,曾經被批評為草莓族,老一輩抱怨這批年輕一代抗壓力低,現在千禧世代已經擔任職場要職,他們也開始看不慣職場生力軍 Z 世代。一項美國調查發現,Z 世代對工作的忍耐度真的很低。

久坐會帶病來 研究:一天出汗運動半小時可抵消

長時間坐著是健康殺手,增加罹患多種疾病的風險,尤其是心血管疾病,但這已經是大部分白領的生活方式。幸好,科學家算出每天運動量,如果達到就可抵消整天坐著的負面風險。

父母可以鬆口氣 研究:3C 時間不會影響孩子發展

現在父母與孩子時常為了限制螢幕時間而發生爭執,甚至在幼兒時期,父母雙方就已經開始為了螢幕育兒觀念而爭吵不休。最近一篇研究似乎讓父母可以稍微放手,研究發現,限制孩子使用 3C 的時間並不重要,關鍵仍在於與父母互動的品質。

相較父執輩人人能買房 研究:千禧世代只有中上階級買得起

現年 24~43 歲的千禧世代,特別是 1980 年代出生的族群,現在是社會中堅,但進入職場後歷經金融危機、薪資長期停滯,接著又受疫情影響,成家立業階段遇上暴漲房價,有人稱之失落世代。經濟學家一直認為千禧世代不如父母年輕時富有,也有人持相反意見。新研究深入剖析,問題在巨大貧富差距,典型中產階級的確比父母年輕時更有錢,但工人階級比父母年輕時窮許多。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