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只會增強非取代人類 IBM:關鍵技能不再是STEM

(首圖來源:Flickr/U.S. Army RDECOM CC BY 2.0)
(首圖來源:Flickr/U.S. Army RDECOM CC BY 2.0)

【文‧黃嬿】

生成式 AI 何時會取代人類,最近調查結果可能讓眾人暫時鬆口氣。IBM 研究發現,生成式 AI 將對全球就業市場產生巨大影響,但九成企業經理人認為 ChatGPT 等工具是增強而不是取代現有角色,且這幾年強調的 STEM 教育,突然間變成不重要的技能。

AI 工具直接影響的是入門工作,77% 高階經理人受訪者表示,入門級職位已看到生成式 AI 的影響,且幾年內會加劇。只有二成表示 AI 影響執行或高級管理職。但 IBM 報告 87% 受訪者認為,這種影響不是取代,而是加強,程度因部門而異,採購部門最安全,其次是風險與法律部門及財務部門。最不安全的是客戶服務和行銷。

AI 可加強職位能力,因此公司採用生成式 AI 和自動化工具後,全球勞動力 40% 約 14 億勞工需重新培訓技能,重新學習技能以適應新技術的人不僅更可能保住工作,且會做得更好,收入可增加 15%,善用 AI 的人收入增長率將比其他人高 36%

新技能會與不會的差距,最後還是會有很多人失業。報告總結稱,AI 不會取代人類,但使用 AI 的人將取代不使用 AI 的人。

STEM 落伍了,時間管理技能最重要

另外一項有趣發現是 STEM 技能的重要性下降。2016 年涵蓋科學、科技、工程、數學 STEM 技能,是勞動力最重要的技能,但到今年降至最不重要,反而是時間管理和確定優先順序的能力,現在是最重要的關鍵技能,其次是團隊合作和有效溝通的能力。

還好,可能還有時間學習。諮詢公司普華永道 (PwC) 8 月初調查 700 多名美國高階經理人,企業雖然按讚生成式 AI,但還不知道怎麼放入既有流程。

調查發現企業對生成式 AI 仍持樂觀態度,46% 受訪者表示,一到一年半內專門投資生成式 AI,多數是金融服務、生命科學和消費市場領域的企業,受影響的職位是客戶服務、銷售和行銷、軟體編寫及研發等特定職能。

但他們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從新技術實現可衡量的價值、採用成本和培訓人才。報告指出,企業正在弄清楚可從 AI 獲得什麼優勢,並了解生成式 AI 如何影響流程。此技術仍處於起步階段,沒有任何手冊培訓員工如何工作時使用生成式 AI

生成式 AI 來勢洶洶,但企業可能需要一段時間才能真正釋放新技術的潛力,且將來人類真正敵人不是新技術,而是人與人的競爭,企業準備好前,大家還有時間加強戰力。

【本文章由科技新報授權提供,更多精彩內容請詳科技新報官網

延伸閱讀

反制福島核廢水入海 大陸封殺日本水產

日本核汙水排海 北韓:威脅人類安全必須停止

日核廢水排海 陸外交部:一己私利造成全人類二次傷害

日本核汙水排海 陸外交部痛斥將長期遭國際社會譴責

相關新聞

你知道NVIDIA 的正確唸法嗎?名字來自羅馬神話這位「女神」

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來台掀起炫風,市值更是一度突破3兆美元衝全球第二大,但你知道 NVIDIA 正確唸法嗎?國際媒體近來研究,其實 NVIDIA 的發音是「en-VID-eeyah」,而不是人們以為的「NUH-vid-eeyah」,且取名是由羅馬神話忌妒女神「invidia」演變而來。

全球首款牙齒再生注射藥物 9月人體臨床實驗

全球首款牙齒再生藥物,今年 9 月至明年 8 月將於日本京都大學醫院進行人體臨床實驗,測試能否和之前動物試驗結果一樣成功長出新牙。

找工作已讀不回?美調查八成是幽靈職缺

現代人找工作會到求職網站猛丟履歷,但可能發現職缺雖多,公司回覆卻很少,線上申請工作通常感覺丟履歷進黑洞,不然就是面試了,卻感覺被晾在一旁。一項美國調查發現,雇主承認,現在八成職缺都不是認真要找人。

週末睡懶覺有理 研究:心臟病風險降低20%

現代人日常為工作與家庭忙碌,每晚即使睡足至少七小時,睡眠品質可能也不好。睡眠不足對健康影響很大,但好消息是,一項追蹤參與者近 14 年的研究發現,週末補眠可以稍微彌補平日睡眠不足對健康的傷害。

使用常見黃色食用色素 科學家讓活體皮膚變「透明」

想像人體皮膚暫時變得像水母透明,醫護人員無需動刀就能檢視皮膚下血管、臟器,最近史丹佛大學材料科學家 Zihao Ou 團隊進行的一項動物實驗,或許能在未來解鎖這項驚人成就。

花錢旅行正當有理 研究:旅行可延緩老化

熱愛旅行的人都知道,一次美好的旅行可以讓你感到輕鬆、興奮和自由,即使在計劃期間都可以讓人感到血脈噴張,認知能力大增,以及旅行回來之後,這種效果都可以持續。最新研究使用熵理論應用在旅遊上面,發現旅行可以對健康產生積極的益處,包括減緩老化跡象。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