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陸男駕橡皮艇偷渡…登岸點環境曝光 若上岸可迅速攔車離開

更難處理雙重任務 哈佛研究:人類大腦55歲就開始衰老

(首圖來源:Flickr/Mussi Katz CC BY 2.0)
(首圖來源:Flickr/Mussi Katz CC BY 2.0)

【文‧黃嬿】

人類大腦比預期更早開始老化。《刺胳針 健康長壽》最近研究發現,人類 55 歲時同時處理多項任務的能力就開始下降,是大腦衰老的分水嶺,比傳統 65 歲高齡閾值早整整十年。

哈佛醫學院科學家研究西班牙近千名成年人,640 人完成步態和認知評估。每個參與者都能沒有幫助下行走,年齡 40~64 歲成年人正常安靜條件下行走時相對穩定,但要求走路時邊心算,55 歲就開始出現細微卻重要的步態改變,一些參與者開始無法邊走路邊計算。

主要原因是大腦變化,不是身體變化。科學家表示,與安靜行走相比,執行任務同時行走會增加運動控制系統壓力,因這兩項任務必須競爭大腦資源,處理壓力。因此要邊走路邊計算,取決於許多認知資源,需要健康大腦支持,但大腦同時處理多項任務的能力往往會隨著年齡增長遞減,因大腦神經元連接會減少,速度也會變慢,影響資訊處理效率,尤其涉及注意力和處理資訊的區域。

不只說話,大腦衰老症狀還包括走路時閱讀號誌和做決定。科學家表示,雙重任務檢測是許多老年大腦疾病的重要指標,包括神經退行性疾病,如老年癡呆症。原本科學家認為 65 歲以後功能才開始下降,沒料到會 55 歲就發生,呼籲應中年開始定期監測,防止老年常跌倒受傷。

但並非所有 55 歲後長者大腦功能都會走下坡。研究指出,雙任務步行表現不一定隨年齡增長下降,有些人似乎能抵抗衰老影響。科學家下一步是找到維持大腦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其他可變因素。

而最近《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研究發現大腦健康衰老的關鍵。肥胖和久坐不動,與腦容量萎縮、認知能力快速下降有關。研究人員招募 1,165 名年齡 40~94 歲的亞馬遜原住民,發現與美國和歐洲工業化人口相比,原住民腦萎縮較少,心血管健康度更佳。

研究指出,歷史上人類出於尋找食物需要花大量時間運動,但現代人食物豐富且幾乎不需身體活動就能取得,導致食物過多但運動過少。就大腦健康和疾病風險而言,最佳甜蜜點是食物和營養既不少也不多,日常運動和食物充足維持平衡,可能是大腦健康老化的關鍵。

【本文章由科技新報授權提供,更多精彩內容請詳科技新報官網

延伸閱讀

噪音也可以很療癒?什麼是白噪音?

研究:吃越多垃圾食物 大腦就越討厭健康食物

不能邊走路邊講話?哈佛專家曝:失智症前兆

走路無法同時做這件事?研究稱可能是大腦加速衰老的早期指標

相關新聞

為何節食後胖更快?研究:大腦放大飢餓訊號

許多節食減肥過的人都熟悉,正常吃飯後很快復胖,因長時間少吃會讓人吃得更多。科學家以老鼠實驗發現,關鍵在大腦交流方式變化,節食會調節飢餓感的神經細胞改變,進食時這些細胞會接收更強訊號,導致實驗老鼠節食後吃更多,體重增加更快。

你知道NVIDIA 的正確唸法嗎?名字來自羅馬神話這位「女神」

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來台掀起炫風,市值更是一度突破3兆美元衝全球第二大,但你知道 NVIDIA 正確唸法嗎?國際媒體近來研究,其實 NVIDIA 的發音是「en-VID-eeyah」,而不是人們以為的「NUH-vid-eeyah」,且取名是由羅馬神話忌妒女神「invidia」演變而來。

全球首款牙齒再生注射藥物 9月人體臨床實驗

全球首款牙齒再生藥物,今年 9 月至明年 8 月將於日本京都大學醫院進行人體臨床實驗,測試能否和之前動物試驗結果一樣成功長出新牙。

週末睡懶覺有理 研究:心臟病風險降低20%

現代人日常為工作與家庭忙碌,每晚即使睡足至少七小時,睡眠品質可能也不好。睡眠不足對健康影響很大,但好消息是,一項追蹤參與者近 14 年的研究發現,週末補眠可以稍微彌補平日睡眠不足對健康的傷害。

使用常見黃色食用色素 科學家讓活體皮膚變「透明」

想像人體皮膚暫時變得像水母透明,醫護人員無需動刀就能檢視皮膚下血管、臟器,最近史丹佛大學材料科學家 Zihao Ou 團隊進行的一項動物實驗,或許能在未來解鎖這項驚人成就。

花錢旅行正當有理 研究:旅行可延緩老化

熱愛旅行的人都知道,一次美好的旅行可以讓你感到輕鬆、興奮和自由,即使在計劃期間都可以讓人感到血脈噴張,認知能力大增,以及旅行回來之後,這種效果都可以持續。最新研究使用熵理論應用在旅遊上面,發現旅行可以對健康產生積極的益處,包括減緩老化跡象。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