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有經濟壓力也要買名牌?分析非理性購買三大因素

【文‧黃嬿】
現代社會購買奢侈品似乎是較容易的事,但穿戴名牌不一定代表有錢或很會理財,多數人兩項條件都沒有,只是背負經濟壓力買奢侈品。這種一面買一面喊窮的行為愈來愈常見,專家分析,非理性購買有三大因素。
現代人花錢不一定是買必需品,更常買非必需品,如明明可以花只幾千元買高品質又耐用的包包,但愈來愈多人花上萬元買品質差不多的名牌包。手機也一樣,即使知道蘋果產品不再獨特優越,消費者仍會等著新 iPhone、iPad 和 Mac 上市。
專家分析堅持買名牌的原因是品牌印象讓消費者相信一分錢一分貨,導致非奢侈品因沒有名牌加持就比較不好,並沒有理性分析商品特性和功能的過程。經神話洗腦,名牌產品根本不需比較,肯定比同類產品更好,就是陷入品牌迷思。至於個人因素愛買奢侈品可能是低自尊,買經濟能力不配的奢侈品,可大幅提高自尊或增加歸屬感。第三個因素是成就感,消費者想買買不起的東西來獎勵自己辛勤工作。
但仿冒品無法滿足上述三項基本需求。耶魯大學研究發現,參與實驗孩童不接受複製玩具,可見追求真實性在童年早期就形成。消費者行為專家表示,雖然人們出於各種原因購買奢侈品,但幾乎所有原因都與強烈情感有關,唯有真正名牌才能傳達同樣記憶或感覺。
奢侈品的補償性消費
但買了名牌後才是破財的開始。研究發現消費者很容易接受漂亮的東西,即使不適合自己,也會逼自己接受然後花更多錢補償性消費。波士頓學院和休士頓大學專家發表於《行銷研究》期刊研究,擁有不適合自己的奢侈品後,人們往往不會再買這類產品,但會買更多更便宜的產品補強,且付的錢往往超過購買成本,造成消費惡性循環。
研究找來 125 名參與者,三年多內追蹤鞋子、首飾和家具等消費習慣,參與者可獲得名牌高價產品當酬勞,但都不太符合受試者的審美品味。實驗設計讓受試者選擇退貨或留下,結果多數受試者選擇保留奢侈品而不是退貨,還承認購買大量更便宜的商品補充奢侈品的不足。
譬如人們會為了紫色毛衣買更多配件、鞋子、包包,為了與個人喜好風格不搭的邊桌去買畫、貼新壁紙裝飾,或加一盞新燈照明,可見一件奢侈品會產生消費者購買時完全無法預料的財務性影響。這項研究使消費行為專家發現,要刺激購買慾望,說服人們購買漂亮但不適合的商品就行。
- How Luxury Goods Affect the Brain and Drive More Purchases
- The Psychology Behind Why People Buy Luxury Goods
【本文章由科技新報授權提供,更多精彩內容請詳科技新報官網】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