雇主員工對遠距工作不同調 意見分歧關鍵在通勤時間

(首圖來源:Unsplash)
(首圖來源:Unsplash)

【文‧黃嬿】

三年疫情大部分企業實施遠距工作,尤其美國早就恢復正常生活,許多科技業以外企業到現在都還在遠距工作模式。即使接受員工不到辦公室上班,愈來愈多企業仍計劃逐漸召回員工,因雇主仍認為在家工作會降低生產率。《哈佛商業評論》研究發現,雇主與員工對遠距工作是否影響生產力的分歧,似乎取決於人們認為什麼才算生產力。

主管和員工對在家工作的關鍵意見分歧很大。如管理人員認為在家工作會降低生產率,員工認為會大大提高生產率。研究發現,差別在通勤時間算不算生產力,員工會將通勤時間納入心理計算,所以認為在家工作不必通勤,就會提高生產率。但管理人員考慮員工生產力時,只關心產出,忽略通勤時間。

譬如員工疫情前每天收入 1,000 美元,工作 9 小時加上 1 小時通勤,工作與通勤花費的每小時可產生 100 美元收入。在家工作通勤時間為零,仍然工作 9 小時,若每天賺 950 美元,工作每小時可產生 106 美元收入,生產率反而更高。

從雇主角度來看當然不一樣,因不會算入通勤時間。疫情前老闆認為員工每小時生產 111 美元,在家工作使員工生產率降至每小時 106 美元,如果還給員工同樣薪水,付錢的回報會更少。當然生產力不能只看工作時數衡量,但這種分歧解釋為什麼員工認為在家工作是個人生產力的勝利,老闆卻不這麼認為。

最好的方法是採混合模式

專家建議,面對遠距上班或到辦公室上班革命,最好的方法是採混合模式,一週三天固定去辦公室,大部分會議、小組活動、培訓和午餐安排在這三天,讓員工看到聚在一起的價值。但隨著經濟衰退在即,企業又開始回到疫情前的緊張狀態,對混合模式的接受程度愈來愈低。

最近許多企業開始召回員工,迪士尼原本也讓員工疫情期間在家上班,採取混合工作模式,但最近規定 3 1 日起員工週一到週四必須到辦公室上班。迪士尼執行長 Bob Iger 重視創造力,表示「員工面對面一起工作會更好。像我們這類創意企業,沒什麼能取代一起與同齡人建立聯繫、觀察和創造的能力,也無法取代向領導者和導師學習獲得專業發展的機會。」

去年底 Snapchat 母公司也要求員工今年開始 80% 時間回辦公室上班,即每週到班四天。即使員工不想回辦公室,但大企業擔憂經濟衰退,開始大規模裁員,員工只能乖乖從命。

【本文章由科技新報授權提供,更多精彩內容請詳科技新報官網

延伸閱讀

鹽水溪堤防道路往南科車禍大塞車 交通局:多利用北外環3期

兔年首拍獻愛心!台南藏金閣推免「廢」市集、義賣

連接鳳山過埤、南成里 高市新建橋梁通車啟用

爭議多時國道客運9026最終方案底定 通勤族權益不受損

相關新聞

天賦異稟不稀奇 專家:真正罕見人才是協作者

未來 AI 可能取代許多人類工作,因此企業愈來愈重視機器做不到的技能。哈佛商學院和法學院教授發現,過去談到人才時常忽略的條件是合作能力,其實懂得如何跨團隊協作的人非常罕見,將來這種人才有最大的競爭優勢。

情緒影響生理 研究:情緒壓力降低胃部PH值

情緒與腸胃道不適症狀有關,但科學家尚未深入測量消化系統內部環境如何隨情緒變化。羅馬第一大學研究人員的有趣研究,發現情緒與腸胃不適症狀確實有關,實驗者光短暫看到恐怖或噁心畫面,胃就會增加胃酸分泌,呼吸頻率也會加速,導致人們產生不適的本能反應,科學家認為這感覺是進化防禦,為人類恐懼反應的一部分,逼迫人類在威脅狀態下採取行動。

為何有經濟壓力也要買名牌?分析非理性購買三大因素

現代社會購買奢侈品似乎是較容易的事,但穿戴名牌不一定代表有錢或很會理財,多數人兩項條件都沒有,只是背負經濟壓力買奢侈品。這種一面買一面喊窮的行為愈來愈常見,專家分析,非理性購買有三大因素。

實在沒動力運動?研究:可能是腸道細菌作祟

規律運動對許多人很容易,但更多人無論如何就是動不起來。最近老鼠實驗發現,缺乏運動動機與基因遺傳關係不大,更與代謝能力無關,而是腸道細菌影響,缺乏特定腸道細菌不但會減少運動快感,也會降低運動耐力,人們下次運動的意願也愈來愈低。

大氣有毒 研究:全球只有 0.001% 人口呼吸乾淨空氣

空氣污染是無聲殺手,隨著人類排放未減,氣候異常的高溫加劇野火規模與頻率,人們呼吸的每口空氣都有毒。全球每日空氣污染新研究發現,按照 WHO 標準,世界只有 0.001% 人口是呼吸乾淨空氣,地球幾乎沒有任何地方不受污染。

想赴美求學先看 念教育恐終生低薪

大學主修專業將會影響終生收入,美國紐約聯儲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New York) 最近公布調查顯示,美國主修神學學位的人收入最低,畢業後五年收入只比拿時薪的打工族多一點,但工作十年後,收入最低的是主修教育的畢業生,工作十年後賺的錢只比五年前多 3 千美元。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商品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