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太魯閣晶英酒店建教生遇花蓮強震遭落石重壓 搶救22天傷重不治

比大盤更慘?四檔跌停股中 兩檔高價IC設計股中鏢

85萬人受惠!勞保年金給付一口氣調升8個年份 調幅創新高

新加坡控制狂監控每棵樹 科技遠端監測 600 萬株

(首圖來源:National Parks Board)
(首圖來源:National Parks Board)

【文‧藍弋丰】

新加坡人稱「自由但不民主」,執法嚴格也是監視器全球密度最高的國家,但新加坡政府控制狂可不只人,樹木也要一一監控。新加坡只有 545 萬人口,卻要監控高達 600 萬棵樹。

這是新加坡智慧城市規劃一環,對新加坡來說,智慧城市就是監控管理以利連結生活一切,因此國家公園管理委員會決定監控樹木,只要樹木長到一定高度大小,樹木管理員就能用應用城市遠端監控。

原本新加坡市區每棵樹都定期有人巡視,不過有遠端監測系統,如今可以從舒服的辦公室冷氣房遠端監測,不再需要頂著熱帶大太陽,在夏季往往高溫 33°C,要不一年 167 天下雨的天氣時,揮汗如雨或全身濕透的巡迴現場。

新加坡還將每棵樹木都以光達(LiDAR)掃描,產生的點雲圖由人工智慧將每棵樹放至立體虛擬空間相對位置為數位替身,如此管理員就可利用每棵樹數位替身檢視結構、強度與根系分布狀況,遇到不同天氣如刮颱風,會受什麼影響,是否斷裂或倒下。

不僅如此,利用衛星遙測多光譜分析,了解葉綠素含量,如此就能知道樹木存活或枯死,也整合街道監視器,取得全景影像以利遠端視察,較大樹木還會於樹幹貼附傾斜偵測器,以偵測突然動作,知道樹要倒下就預先提防。

全樹監測系統早在 20 年前開始打造,先從每棵樹地理位置標記完成,之後科技日新月異,許多方法不斷進步,如標記樹木地理位置,5 年前開始就改由機器學習人工智慧自動進行,不再需要人工。

5 年前一場意外讓新加坡更積極監控樹木,當時某公園舉辦音樂會,一株高齡 270 年的老樹無預警倒下,壓死手抱嬰兒的 38 歲婦女,引起軒然大波。該樹每兩年視察一次,看不出有任何問題,但意外發生前一週遭強風暴雨吹歪,岌岌可危,故婦人丈夫控告國家公園管理委員會。

除了最不幸的致命意外,樹木倒下也造成許多財產損失與公共危險,成為積極監控樹木的好理由。自從全面監控樹木後,原本 21 世紀初新加坡每年會發生 3 千件樹木倒塌損害事件,至今減少到每年 500 件。新加坡也還持續加強樹木監測,應用更多新科技,只能說在新加坡,樹都沒有隱私了,不過人類也更安全。

【本文章由科技新報授權提供,更多精彩內容請詳科技新報官網

延伸閱讀

柯文哲15日訪新加坡 聚焦智慧城市與國際行銷

偉康科技明年1月上櫃 營收有望續創新高

羅禮涵/為何不少亞洲國家的死刑仍在?向世界反死刑大會取經與反思

1-10月1447.4萬旅客人次 四個必遊國家公園出列

相關新聞

為何節食後胖更快?研究:大腦放大飢餓訊號

許多節食減肥過的人都熟悉,正常吃飯後很快復胖,因長時間少吃會讓人吃得更多。科學家以老鼠實驗發現,關鍵在大腦交流方式變化,節食會調節飢餓感的神經細胞改變,進食時這些細胞會接收更強訊號,導致實驗老鼠節食後吃更多,體重增加更快。

物價壓力釀生存危機 韓國年輕人開始學習節儉

尚未背負成家壓力的年輕族群,一直以來都是奢侈品消費的主力之一,他們也不吝於上高檔餐廳揮霍金錢,在公共場合炫耀財富,但在通膨高漲的時代,現在韓國年輕人感到迫切的生存危機,開始學習節儉度日。

抗藥性細菌進入國際太空站 突變為完全不同的菌株

國際太空站除了是太空人進行微重力環境研究的實驗室,也潛伏著一群繁衍生息的突變細菌,當科學家分析國際太空站一些細菌菌株,發現它們已突變成不同形式,基因、功能都與地球菌株不同,這種細菌可能對藥物的抵抗力更強,還能在微重力環境下大量存在。

數位閱讀不如紙本 研究找到神經科學證據

教科書和紙本閱讀被螢幕取代,然而紙本閱讀的好處過去有很多研究證實,最新以色列研究再度發現,與螢幕閱讀相比,紙本閱讀時大腦與注意力和認知參與相關部分更活躍,代表紙本可能更有利兒童集中注意力。

當下憤怒難平?日本研究:寫下來扔掉就好

生氣是人之常情,脾氣再好的人也免不了偶發的怒氣沖天,但要在瞬間消化情緒,不需要怒罵或大力拍桌嚇壞眾人,也不需把苦往肚裡吞,日本科學家發現控制情緒的方式,就是在生氣的當下,把負面情緒寫在一張紙上,然後將紙撕碎或丟棄,就可以感到海闊天空。

為何我們花這麼多錢? 研究:支付方式增加太多

儘管通膨高、利率高,經濟學家一再評論這種熱情無法持續,但支出仍在飆升,去年美國消費者支出達創紀錄 19 兆美元,除了可能錢真的很多,經濟學家認為,可能原因是現在多元支付種類太多,人們失去控制花錢的能力。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