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民進黨性騷風波未平 李正皓晚間宣布退選新北永和立委

俄羅斯出兵攻打烏克蘭逾一年 普亭終於改口說「這詞」

新加坡控制狂監控每棵樹 科技遠端監測 600 萬株

(首圖來源:National Parks Board)
(首圖來源:National Parks Board)

【文‧藍弋丰】

新加坡人稱「自由但不民主」,執法嚴格也是監視器全球密度最高的國家,但新加坡政府控制狂可不只人,樹木也要一一監控。新加坡只有 545 萬人口,卻要監控高達 600 萬棵樹。

這是新加坡智慧城市規劃一環,對新加坡來說,智慧城市就是監控管理以利連結生活一切,因此國家公園管理委員會決定監控樹木,只要樹木長到一定高度大小,樹木管理員就能用應用城市遠端監控。

原本新加坡市區每棵樹都定期有人巡視,不過有遠端監測系統,如今可以從舒服的辦公室冷氣房遠端監測,不再需要頂著熱帶大太陽,在夏季往往高溫 33°C,要不一年 167 天下雨的天氣時,揮汗如雨或全身濕透的巡迴現場。

新加坡還將每棵樹木都以光達(LiDAR)掃描,產生的點雲圖由人工智慧將每棵樹放至立體虛擬空間相對位置為數位替身,如此管理員就可利用每棵樹數位替身檢視結構、強度與根系分布狀況,遇到不同天氣如刮颱風,會受什麼影響,是否斷裂或倒下。

不僅如此,利用衛星遙測多光譜分析,了解葉綠素含量,如此就能知道樹木存活或枯死,也整合街道監視器,取得全景影像以利遠端視察,較大樹木還會於樹幹貼附傾斜偵測器,以偵測突然動作,知道樹要倒下就預先提防。

全樹監測系統早在 20 年前開始打造,先從每棵樹地理位置標記完成,之後科技日新月異,許多方法不斷進步,如標記樹木地理位置,5 年前開始就改由機器學習人工智慧自動進行,不再需要人工。

5 年前一場意外讓新加坡更積極監控樹木,當時某公園舉辦音樂會,一株高齡 270 年的老樹無預警倒下,壓死手抱嬰兒的 38 歲婦女,引起軒然大波。該樹每兩年視察一次,看不出有任何問題,但意外發生前一週遭強風暴雨吹歪,岌岌可危,故婦人丈夫控告國家公園管理委員會。

除了最不幸的致命意外,樹木倒下也造成許多財產損失與公共危險,成為積極監控樹木的好理由。自從全面監控樹木後,原本 21 世紀初新加坡每年會發生 3 千件樹木倒塌損害事件,至今減少到每年 500 件。新加坡也還持續加強樹木監測,應用更多新科技,只能說在新加坡,樹都沒有隱私了,不過人類也更安全。

【本文章由科技新報授權提供,更多精彩內容請詳科技新報官網

延伸閱讀

柯文哲15日訪新加坡 聚焦智慧城市與國際行銷

偉康科技明年1月上櫃 營收有望續創新高

羅禮涵/為何不少亞洲國家的死刑仍在?向世界反死刑大會取經與反思

1-10月1447.4萬旅客人次 四個必遊國家公園出列

相關新聞

為何節食後胖更快?研究:大腦放大飢餓訊號

許多節食減肥過的人都熟悉,正常吃飯後很快復胖,因長時間少吃會讓人吃得更多。科學家以老鼠實驗發現,關鍵在大腦交流方式變化,節食會調節飢餓感的神經細胞改變,進食時這些細胞會接收更強訊號,導致實驗老鼠節食後吃更多,體重增加更快。

疫情封鎖不只忘了時間 記憶力喪失宛如坐牢

一個人對時間的認知,仰賴事件、情緒等各種線索,新冠疫情期間許多人時間認知發生扭曲,對時間快慢感不再準確。最近研究發現,疫情封鎖政策對記憶力的影響如坐牢。

蚊子也有顏色偏好 研究:蚊子偏愛深色討厭淺色

雖然蚊子會對人類呼吸、汗水和體溫有反應,但也有不喜歡的東西,如某些味道。最近刊登於《自然通訊》期刊新研究發現,蚊子透過二氧化碳搜尋到目標後,接下來的行動會避開某些顏色。

光污染日益加劇 20年內可能看不到夜空主要星座

以前我們抬頭還能仰望漆黑的夜空,如今天空已變成深灰色,只有幾顆星星在這塊背景下閃爍,科學家表示,隨著發光二極體(LED)、其他形式照明的無限制使用,這些人造光芒正以驚人亮度覆寫夜空。

網路充斥美食照片 研究:照片看太多次反會抑制食慾

滑社群媒體、新聞及隨時隨地出現的橫幅廣告,網路食物照無所不在,若剛好用餐或宵夜時間出現,看食物照片更令人垂涎三尺。但丹麥研究發現,同張食物照看幾十次的話,食慾反而下降。

木材在外太空不會變形!日本木製衛星材料通過10個月太空測試

為了減少太空垃圾,日本京都大學與住友林業 2020 年提出開發 LignoSat 木製衛星,並在去年將各種實驗木塊送上國際太空站進行長達 10 個月測試,結果表明所有木材都沒有明顯變形、剝落或損傷,有機會在未來成為最瘋狂的衛星外殼材料。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商品推薦